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2016年11月4日刊文

环保数据造假 伤害政府形象

洪巧俊 《 人民周刊 》(

    如果仅仅不以GDP论英雄,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不改变,对造假者不严厉惩处,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不追究上级的领导责任,要遏制数字造假出政绩的泛滥就难。

    掩耳盗铃的故事虽发生在秦朝,但千年以来这掩耳盗铃的事就没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不断翻出新花样。比如前不久发生的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致使空气(或环境)质量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警方立案调查后,目前涉案人员已被羁押在看守所。?

    众所周知,环保部门本身就是环境执法部门,而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们却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其性质是十分恶劣的。他们胆敢如此,依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维,再就是认为数字造假一般不会受到处理,当今数字造假出政绩的事比比皆是,受处分法办的有几人?西安环保官员敢以身试法,数字造假,出的政绩却是当地的政绩,是为当地主政的领导脸上“贴金”,即使被查也可能会高举轻放,受到当地的保护,这也是个别环保官员胆大妄为、以身试法的根本之因。?

    数字造假出政绩的泛滥,就是处罚不严厉造成的。类似西安环保这种“奇招”也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荒山喷绿漆,空气监测站设在公园等等。其实环保数字造假远比不上GDP造假那么疯狂,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已存在多年。经济数据造假,忧思难忘,隐患不止。比如东北三省的造假数据曾经惊动中央巡视组。有官员证实说,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东北黄金十年的发展,是好看的数字之下,难受的经济。不仅东北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旧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这年头官员政绩数据不造假,似乎还不好意思说。《人民日报》今年7月以《部分省市招商造假:重复签约几千万包装成数亿》报道部分省市招商引资造假,可见事情有多严重。报道中一个片段是这样的: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这些官员掩的是公众之耳,盖的是自己监守之铃。一位经济部门负责人自我反思:“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虚荣的政绩观在作怪,国家现在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但在当地事实上经济发展指标仍然是目前最明显的成绩单。”国之贼,不可不防。党报以如此醒目标题,可知某些地方政府官员政绩造假简直到了无所忌惮的程度!地方官员喜政绩,企业爱面子,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结果却是损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更影响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种造假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又怎能打造诚信政府,叫老百姓如何相信政府?

    可以说,上级不科学与不实事求是的考核,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都是“数据造假”的主要推手,而“数字出官”则是病根。如果统计数据不能独立于官员控制之外,假数据腥臭的白沫就仍然会冒大;如果仅仅不以GDP论英雄,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不改变,对造假者不严厉惩处,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不追究上级的领导责任,要遏制数字造假出政绩的泛滥就难。

文化产业如何玩转资本
中国是世界的定海神针
环保数据造假 伤害政府形象
清理“僵尸批号”食药监干得漂亮
谍战片成了个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