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八年后,留守还是再出发

宋晖 《 人民周刊 》(

    搁笔于斯,北京城褪去了多日的燥热,噼里啪啦下起了今夏的第一场暴雨,酣畅淋漓地带来了满目清凉。

    我来北京已经八年了。八年,抗战都胜利了,而时下的我却“未有定论”。

    细想起来,当初来北京的理由竟然是那么单一而纯粹,仅仅为了和她在一起,每当和我的学生讲起这个桥段时,电脑都会响起预置好的那段“因为爱情”,当然,此时也是少不了掌声的。

    九年前,我前往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当时供职于吉林大学,却可以脱产游离在外。读博士的第二年,我和导师说:“我想到北京写论文,顺便和她在一起。”导师是那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说:“你要好好写论文,同时不要死读书,要多陪陪她。”

    我来到北京,经济压力迫使我不得不一边写论文,一边做兼职。北京作为文化都市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谋得一份编辑的工作,整整四年,这份工作让我可以立足于北京,“饱食,暖衣,逸居”,而且又收获了爱情。

    我努力地工作,拼命地学习,肆意地享受着爱情,博士毕业后,理应回到吉林大学工作的我辞职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这里我进一步获得学养,因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工作使我接触到学识渊博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我的工作越来越出色,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委以重任,受命组建东北记者站,开始了更加深度的学习。

    博士后出站后,我再一次面临抉择,是继续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还是重新回到高校工作。我喜欢做学术媒体,喜欢挑战自我,但高校工作相对轻松,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寒暑假。最后,我被北京户口和编制问题打败了,为了更好地陪伴家人和让孩子受到更好地教育。我进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教学工作。

    在新的单位,一切是那么熟悉,一切又是那么陌生,熟悉的是教学和科研,总比初出茅庐者能够更容易进入状态;陌生的是,学校的人与事都要重新接触和考量。我努力地著书立说,天道酬勤,第二年还是讲师的我被破格评为硕士生导师,紧接着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评上了高级职称。北京的文化机遇也一次次眷顾于我,各种会议沙龙、答辩演讲、评审评议接踵而来,我忙得不亦乐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创立了“语言研究”微信订阅号,受众达到四万人,我醉心于学术传播,醉心于分享学术成果。

    当初,为了爱情,我来到北京,当然,也不必打着爱情的旗号行事,毕竟每个个体的人都有行为力。我的妻子在今年年初远赴美国工作,如果不出意外,很有可能在自由女神的庇护下不会再回归“雾霾”之“堵城”,这也是当时她选择离开的两大理由。

    而我自认为是一个传统的人,一如孔子而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月一定要回东北老家一趟,所以,我将何去何从,无从而知,中美的13个小时时差,使我不得不在选择离开的问题上畏手畏脚;而囿于所学专业,我不能轻言放弃北京的教职。所以,我是流浪远方还是驻守北京,亦无从而知,学术上称之为“未有定论”。

    但不管怎么说,北京,我之所爱;家庭,亦然如此,我只能坚信生活是留给有心人的,你努力,就可以过好,你放弃,在哪里都可以苟活。我手与我脚,何愁无我口。搁笔于斯,北京城褪去了多日的燥热,噼里啪啦下起了今夏的第一场暴雨,酣畅淋漓地带来了满目清凉。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那颗最亮的金星
睡梦人生
钓鱼
泡饭
长衫老者
舍得,舍不得
八年后,留守还是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