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条绳子”和一座城市

黄晓殊 《 人民周刊 》(

    近来,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青海西宁市主要交通路口多了这样一道“风景”:“请您稍等,绿灯亮了再通过吧!”头戴红色志愿帽、身穿红马甲的交通志愿者,耐心地劝导着行人。

    五四大街与新宁路十字路口,傍晚19时多,虽然已经过了晚高峰,交通志愿者在交通指示灯的边上放下草草扒了两口的晚饭餐盒,继续坚守在路口;

    长江路与七一路十字路口,一位40多岁的交通志愿者拦在一位要闯红灯过马路的大妈前面,不停地劝说:“也许你今天在车缝里钻没事,万一哪天哪个司机一慌刮着了可咋办?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己和家里人最好的负责……”

    更多的市民也会发现,包括五岔路口、五四大街、西关大街等不少路口,志愿者手里多了一条绳子,拴在人行通道的一边,自己站在另一边,绳子的高度大约在人的膝盖左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志愿者无奈地说,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依然有不少市民我行我素,全然不顾指示灯和劝导。当然,一方面是因为西宁市的多数路口都没有完全供行人通过的绿灯间隔,比如,绿灯放行时,依然会有右转车辆通行,走到马路中间会遇到对向左转车辆,导致不少人抢通行间隙;另一方面是有人觉得红灯等待的时间过长,比如五岔路口、人民公园路口等;甚至还有人认为自己在人行横道上,汽车应该礼让行人……

    无奈之下,小小的绳子充当起了拦住不文明行为的“绊马索”!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说到宜居城市,我们就会想到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和方便的交通等等,其实,城市的宜居体现更多的应该在软环境上,就像在新加坡以及国内的香港、杭州等地,不用看太多,只要看到交通道口秩序井然的人和车,城市的文明便一览无余。

    著名作家梁实秋就曾感慨:“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的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这种改变来自于通过“生活路口”“交通路口”“人生路口”的每一个人,交通事故不会每天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这种几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万分之一,但是当这种“万一”仅仅因为不守秩序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变成巨大的“一万”了。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让这种羁绊文明的文明的“绳子”下岗吧,让每一个细小的好行为,默默传递在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成为每个市民不自觉的行为流露,西宁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座宜居的城市,一座令人心向往之的文明城市。

“好老人”丁春源:十年建成抗战纪念馆
宁波:一座文明之城的“尚礼”样本
上海奶奶与她的“感恩果”
“一条绳子”和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