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观点

《 人民周刊 》(

    用科学理念选准用好干部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傅兴国

    为政之道,首在用人。我们党历来重视选贤任能,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问题来抓。

    知事择人、用人治事。知事择人,首先在“知事”,就是要知道事业所需、岗位所需、任务所需,这样才能选准用好干部。一要知大局,弄清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二要知岗位,弄清岗位职责需要什么样的人。三要知实情,弄清地方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

    知事择人、用人治事,以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为基本要求。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干部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原则,也是知事择人、用人治事的基本要求。简单讲,就是协调好岗位和干部这两个因素,为每个岗位配备最恰当的干部,把每个干部放到最恰当的岗位。一要公道正派。组织部门肩负着为党和人民事业选贤任能的重要使命,必须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客观公正地看人待人,科学准确地识人用人。二要开阔视野。党的事业很伟大也很宏大,需要开阔选人用人视野、放眼各条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干部的积极性。三要精准识察。组织部门必须不断优化识人方式、识人途径,既知人之长,又知人之短。健全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考察干部的机制,切实防止干部考察片面化,把干部考准识准。

    知事择人、用人治事,以履职尽责为根本目的。履职治事是干部的天职和本分。知事择人,根本目的是用人治事,让问题得到解决,让工作得到推进,让事业得到发展。一要引导干部能治事。要坚持不懈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干部能为、会为、善为。二要促使干部想治事。我们千挑万选的干部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雷厉风行抓落实,扑下身子抓落实,坚韧不拔抓落实。三要激励干部敢治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冲锋陷阵者担当、为敢于亮剑者担当、为勇于改革者担当、为无私忘我者担当。

    让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发挥更大效能

    东北农业大学  李莹  贾利

    确立多种补偿方式。生态保护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森林生态补偿的主体是受益的部门或群体,包括政府、企业、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如果单纯把政府当作生态补偿的主体,其他受益者以及污染制造者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利于生态补偿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提高相关人群乃至整个社会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在实践中应努力实现补偿方式多元化,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等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构建开放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我国地域广阔,森林类型、地域因素、造林方式多样,呈现地区不平衡的特点。此外,不同树种、不同林区的抚育成本不同,不同地区群众的发展机会和其他损失也不同。如果采用同一补偿标准,不考虑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森林保护者的积极性,导致森林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在补偿标准制定上不能“一刀切”,应考虑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建立多层次补偿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根据不同条件和情况公平合理地分配资金,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把森林生态补偿与其他补偿结合起来。森林生态补偿不是简单的付费、森林的停伐,而是为提供生态屏障的欠发达地区构筑一个发展平台,促进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目前,森林生态受偿区一般为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可以通过获得的资金推进生态扶贫。但森林生态补偿不是扶贫的唯一方式,不能单纯依靠生态补偿推进生态扶贫。应创新理念和思路,把森林生态补偿与其他补偿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建立“造血型”补偿机制,既注重外力帮扶,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山东大学  薛紫臣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监管规制,构建高效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科学选择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模式。可借鉴发达国家“监管前置”的管理经验,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金融平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此外,还要强化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这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行业协会应尽快出台信息披露的规范和管理办法,坚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动态性,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干净透明的良好市场环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需要加快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责任承担、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资金第三方托管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互联网金融参与各方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教育,提高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三个问题

    上海大学副校长  李友梅

    我国越来越重视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解决好社会组织改革发展问题是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

    目前,围绕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在我国越来越活跃,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正进入新阶段。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看,新阶段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权力机制和利益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因为这些机制会影响甚至决定一系列问题,包括社会组织主体性的获得、稳定预期的形成、行为模式的建构,以及公众行为理性化程度和独立性的增强、社会公共服务意识的培育等。从实践看,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至少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完善公共权力的具体配置架构和运行机制。公共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共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就能促进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反之,就会诱发社会组织谋取私利的冲动,不利于其对自身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妨碍其承担公共服务职能,难以达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协同”要求。二是调整深层次利益结构。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对传统的公共权力分配方式和利益结构作出调整。三是避免产生路径依赖和利益依赖。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较强的路径依赖和利益依赖,导致一些社会组织固守既得利益,不愿意进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改革。

    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既要处理好社会组织的规模、分类、资源要素等传统问题,又要处理好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利益关系等新阶段的突出问题。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需要对其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和复杂挑战有充分的思想认识,注重从体制机制的维度把握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践逻辑,进而找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突破口。

    怎样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政策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环保局  韩军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环保部门应会同发改、住建、国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环节明确标准、要求,从操作层面上给予指导。制定完善的项目推进指南,避免基层在实施时边做边请示。在省级层面上,对国土和规划审批难、污水处理设施电价偏高等问题进行协调,打通试点工作中的梗阻环节。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种类繁多,实际采购时往往低价中标,适用性和质量难以保证。省整治办可采取统一邀请、集中考察、专家评议的方式,筛选出综合实力强、技术过硬、用户评价好的企业加以推荐,不仅可保证设施质量,还对后期维护大有裨益。

    其次,审计时可淡化前期审核,把审计重点集中到对实际工程量的核定上。因种种因素影响,试点工作中变更较多,现行的审计对项目的合规性和过程的控制都有严格要求,导致审计的周期延长,甚至出现部分地方审计部门不予审计的情况。笔者建议,试点项目作为全省推进的项目,有其特殊的地位。审计时可淡化前期审核,把审计重点集中到对实际工程量的核定上。考虑到考核的要求,可采取统一确定审计单位,按地区、年度审计,审计结果各级共用,避免地方先行审计后,考核验收时再进行复审,造成浪费。

    第三,加大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做精项目。一方面,要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对分散于各部门的资金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如将环保、住建和水利的水治理资金结合使用,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投资,还可促进资金效益的最大显现。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试点工作支持的每个村50万元~80万元,勉强满足在较为集中的村民小组开展试点,范围和力度偏小,全覆盖作用不明显。可在投资强度和后期运维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为试点工作的效果显现提供保障。

    把握认证认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  孙大伟

    一是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大力推广实施认证认可制度,促进供给质量提升。针对我国供给体系中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保证基本消费安全和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的任务同样突出的实际,需要从“底线”和“高线”两端发力,促进供给质量整体提升。一方面,切实发挥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制度守底线、保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适应差异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发展具有“高线引领”作用的自愿性认证,引导从业机构自主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认证认可项目,引导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认证认可服务。

    二是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第三方治理机制,推动结构性改革政策落地。依托“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产业政策要准,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从微观层面积极运用认证认可手段规范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通过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等公共信息平台的认证认可信息,向市场和社会传递质量和信用信号,形成有利于企业提高质量效益、维护公平诚信的自我机制和微观环境。从宏观层面积极运用认证认可手段配合支持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大力推广节能低碳、环境污染等方面第三方治理经验;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领域制定政府购买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等政策,提高结构性改革举措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检验检测认证作为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具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产业关联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国内要力争“十三五”期间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值翻一番。国际上力争掌握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树立中国制造、中国质量的良好形象。

    让学生军训走向专业化、基地化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黄相亮

    近年来学生军训活动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需要在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不断加强改进学生军训工作,让学生军训走向专业化、基地化。

    军训教员缺乏、专业性不强是制约军训质量的“瓶颈”问题。组训单位要在充分发挥派遣军官和帮训部队作用的基础上,打破教员“自我培养、自我保障”的传统做法,及时协调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干部、专武干部、人武部职工,以及驻军院校教员参与军训工作,建立“教员协作网”和“教员人才库”,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增强教员素质,提高学生军训专业化水平。

    依托训练基地(训练中心)进行基地化训练,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军事训练的发展趋势,学生军训也不例外。将学生集中起来,到某一特定的而且相对固定的场所集中训练,使学生脱离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贴近实战化训练氛围的环境,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军训目的的实现。

    基地化学生军事训练,可能面临资金、土地、管理等方面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军民融合加以解决。如与国防教育基地、民兵军事训练基地、民防教育训练基地等联建共用,提高融合效益。基地化训练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教育厅和省军区(警备区)负责总协调。在每年各高校编制年度(级)教学大纲前,由总协调机关下发各高校进入基地训练的时间表,明确起止时间和各项要求;各高校根据时间表确定军训时间,并调整好教学计划,做好新生入营训练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建立组织领导机构、选配带训老师、搞好新生体检和编班等;基地在组织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下一年度新生军训的各项保障工作;承训部队按大纲要求组织训练。通过基地化训练,正规有序抓管理,团队协作搞教育,真枪实弹练胆气,使受训者得到近似实战的锻炼,达到军训的预期效果。

    多途径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  汪消

    在增强多元文化意识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应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受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依然存在。其次,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宗教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差异,切忌以己度人,强加于人。

    在求同存异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本着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以睦邻、安邻、富邻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一方面,任何文化都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宽容。基督教文明崇尚“博爱”;中国儒家则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不同文化在深层次结构中存在着共性,存在的共识是可以追求的。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各种差异的存在,它是客观的存在,努力适应差异。存异应了解“异”在何处,敬其所异。始终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包容差异。

    在学习交流与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对各国文化、宗教、历史的学习,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一方面,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文化沙龙、主题论坛等活动,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另一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坛领袖、社会精英、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重点群体的互访、论坛等对话交流活动。在对话交流活动中,阐释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制度;阐释建设“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断地深入交流,发挥好民间机构和团体的作用,做好“民心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搭建民心相通之桥。

检察机关如何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
“四个全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