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三十多年前的“万元户”啥概念

钱小芸 《 人民周刊 》(

    改革开放初期,大城市里职工的平均月薪也不过几十元,“万元户”代表着巨额的家庭财富,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万元户”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人们收入又普遍较低,“万元户”是相当了得的。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社会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三十多年前流行一时的“万元户”如今俨然已成为历史名词,根植于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或许,“万元户”是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万元户”,顾名思义就是收入达万元的户,或是家里有万元积蓄的户。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说,广东省中山县的黄新文社员靠勤劳致富,年收入超过1万元。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就这样,“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流行开来。

    改革开放初期,大城市里职工的平均月薪也不过几十元,“万元户”代表着巨额的家庭财富,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那时的“万元户”大体是农村的专业户和城镇的个体工商户,在那个人们对私营经济指指点点的年代,他们靠的不是知识和素质,而是胆识和勤劳,有的甚至涉嫌“投机倒把”。能够代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生活变化的词汇不多,“万元户”算是其中响当当的一个。因为它第一次启动了致富的理念,从此激发了中国人争先致富的热情。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光靠钱还不行,得有票证配给才能派上用场。那时候与民生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物价水平是相当低的,根据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老师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时米价0.14元一斤,肉价0.7元一斤,烧饼0.05元一个,感冒通0.02元一板,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一般0.1~0.2元不等,可见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最幸福的是,当时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上大学有国家财政补贴,不用花一分钱。

    不过,要是“万元户”沉湎于消费,在当时购入还十分稀罕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买洗衣机、冰箱是富有的象征,家里拥有这些电器不知会惹来多少羡慕的眼光。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9英寸、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松下、日立、声宝等日本品牌陆续进入中国,被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电视机在当时十分紧俏,需要凭票才能购买,而名牌电视机则更是如此,往往凭票也买不到,得“走后门”才行。据了解,1979年长虹从松下引进了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用散装件组装电视机。来自全国各地的进货车就在电视机厂外排队等候,一天24小时不间断,产品刚下线就被运走,库房里根本没有存货可言。

    而这电器三大件在当时可并不便宜,价格几乎与今天的水平相当,如果“万元户”在当时购进这些“奢侈品”,则家里的财产会所剩无几,而这些“奢侈品”到今天残值也近乎为零。

    三十多年过去了,“万元户”早已成为历史概念,那么如今究竟多少财富才抵得上当时的“万元户”呢?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给出了“255万元”的答案,而且是在6年前的2009年。其在当年发表的一篇学术研究报告中称,从居民人均储蓄看,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例子可能是粗糙的,但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不值钱’了!”

近海无鱼
台风为什么有个女名
三十多年前的“万元户”啥概念
“路怒族”请息怒
暖男的好处
关于颈椎病你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