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珠海——“创文”九载终圆梦

孙茜 潘晓晨 江芬 《 人民周刊 》(

    每三年一届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以数十项严格的测评指标,成为在各城市间展开的“高考”,这块国字号“招牌”亦被视为我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

    珠海生态文明建设、“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横琴自贸区建设、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WT超级精英赛、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2015年2月,珠海经过9年的“风雨兼程”,终于成功摘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这是珠海市在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称号后获得的最重要荣誉,标志着珠海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开启“创文”之路

    “2014年12月初,我第二次到了珠海,短短的6天见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没想到一个以移民为主的新兴城市有那么多亮点……” 这是北京国企退休干部张晓明的一番感言。珠海整洁舒适的环境、公交车上到位的服务、文明的交通出行环境等带来的触动,让他在2015年初情不自禁给珠海写信点赞。

    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珠海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列入“十一五”规划,着手启动“创文”工作。

    2008年,珠海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正式取得2011年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然而,2011年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终评时,珠海遗憾落选。

    2012年5月,珠海召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对“创文”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也是在这次动员大会上,珠海市委书记李嘉下了死命令,“创建文明城市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创建工作必须成功。要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幸福家园。”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珠海迈向“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客观要求与主动作为。珠海强调辩证、整体和系统地去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将其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来抓、作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来抓。

    在创建过程中,珠海以“为民惠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特区精神再燃改革激情,以“德行珠海”树立文明新风,以道德模范彰显榜样力量,以法治引领推动道德提升,以良好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努力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

    让人民有更多发展“获得感”

    在斗门区南门村,村民可以享受到众多“福利”:小孩考上大学最高可获10万元奖励,村居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专业社工上门为老人服务,休闲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支书赵悦崇说,经过幸福村居的建设,如今南门村的生活不亚于城市的社区,村民们的幸福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幸福村居创建是珠海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有力的推手。在珠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并且包括多层内涵:产业发展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而是推进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龙头的“三高一特”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城市建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限制目标,倒推城市、产业、交通规划,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人口均衡型的“三型社会”。

    创新发展路径,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珠海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增长,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用于9项民生支出153.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1.7%;2014年这一数据达到172亿元,增长13.8%,占比提高到63.6%。

    如今,珠海全面实行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逐步放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条件;率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惠及25.5万城乡居民,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社区公园广覆盖、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民生实事深受群众欢迎,让市民有了更多的发展获得感。

    享受引以为豪的“珠海蓝”

    63岁的梁金强有个习惯,每天早晨都要出来散步、打太极拳。梁金强和他的老伴退休不久就从离北京不远的一个北方城市迁移到珠海。“搬来珠海不仅是因为儿子在这边工作,更因为这里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好多了。”他说,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可以享受“珠海蓝”。

    梁金强对珠海清新的空气质量的赞许真说不上是夸张。“珠海蓝”已成为珠海市民引以为傲的资本。2015年8月,珠海再度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珠海蓝”也让珠海荣获中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显得名副其实。

    好空气的“诞生”,源于珠海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同步推进的正确选择,源于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支撑。近年来,珠海先后制定了生态环境相关的17件地方性法规和12件政府规章,给生态文明提供法制保障。

    通过立法先行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培育生态文化,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近年来,珠海以生态优先为立市之基,以法治护航为发展之本,以普惠民生为立市之旨,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力地凝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司长沈学强认为,珠海已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他说,珠海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还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环境质量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珠海市的路子符合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以更严要求瞄准全国第一方阵

    “创文”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子,更擦亮了城市的里子:

    通过开设“明德讲堂”“文明讲堂”“志愿学堂”等系列专题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珠海广泛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共创文明城市、共建幸福家园”已成为珠海市民的自觉行动。得益于此,珠海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在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在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在提升。

    “一定要突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个根本;一定要突出为民利民惠民这个重点;一定要突出破解城市管理这个难题;一定要突出国际宜居城市这个定位;一定要突出改革创新这个要求。”珠海“创文”成功的经验被浓缩为这五个“一定”。

    文明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使珠海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一流城市,2015年3月,珠海制定了《珠海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行动计划2015—2017》,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文明城市向更高水平迈进,力争通过3年努力,成为全省文明城市排头兵、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富民”路上的“李扶贫”
用爱心真情 演绎“小村大爱”
珠海——“创文”九载终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