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河南濮阳:全民敬业 凝铸城市新名片

《人民周刊》记者 李海燕 河南濮阳报道 《 人民周刊 》(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工作因敬业而充实,生活因敬业而快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南省濮阳市的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能顺口来上一段。继2014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之后,濮阳市又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全民敬业行动。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工作因敬业而充实,生活因敬业而快乐。7月15日,中宣部在濮阳市召开“全民敬业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敬业行动正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全力干好八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为主题,爱岗敬业、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等精神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濮阳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人人讲敬业、人人讲文明、人人讲发展的良好局面。

    根据《全民敬业行动实施方案》,濮阳市把此次全民敬业行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目前处于广泛实施阶段,从2014年11月16日至2015年11月30日,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全民敬业行动开展以来,濮阳组织开展了“最美人物”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最美人物”110名,各单位涌现出“最美敬业人”1000余名。

    “全力干好八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

    关于“八小时,手上事”,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这样表述:“中国人讲究‘格物致知’,敬业就是‘格物’,人的‘致知’就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完成的。敬业,其实就是把活劳动搁到物化劳动里去,把人心放到物里去。放得少,就是敬业程度低;放得多,就是敬业程度高。全部心思都放进去了,就做到了敬业。敬业程度,往大里说,体现了一个地方人心的高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品位;往小里说,直接影响每个人过日子,影响每个人的幸福。因为什么事都做不好,工作还会快乐吗?没什么价值,还有幸福感吗?”

    王世明说,人生主要就是一个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参赞天地之化育”,主要的时间就在这八小时,人这一辈子有用的时间基本就是这八小时,其他的都是玩的时间。如果把这八小时抓住,等于把主战场给占住了。抓住了人生的主要时间、主要战场、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就是在做价值观的落实。那么,究竟该如何抓住八小时,如何干好八小时,如何把八小时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呢?他认为,这就需要从敬业入手,倡导一种人人敬业、无限敬业的精神。只有对待工作特别用心、特别用力、特别到位,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担当、去服务。

    濮阳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个有着希冀和梦想的城市,历来不乏血性英雄,不乏敬业楷模,不乏蒸蒸日上的力量。这里是英雄成长的沃土,是楷模滋生的摇篮。

    徜徉在濮阳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寻访到英雄的足迹,时时可以捕捉到楷模的身影。坚守信念、淡泊名利的李文祥,吃亏奉献、务实创新的李连成,忠诚履职、爱岗敬业的李全芳,三个不同类别的先进典型是濮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这三个响亮的李姓名字,在各自人生轨迹上抒写了精彩华章,展现了时代要求,彰显了精神力量,被提炼为“三李精神”,形成了濮阳的精神高地。

    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入选“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的排爆英雄李权卿,为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解决就业难题的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邵均克,连续多日奋战、劳累过度晕倒在城市管理一线的陈仁强,甘当公路守护神的濮阳县公路局八里庄道班班长张笑慧,为了群众吃上放心肉30年如一日做好基层防疫检疫工作的清丰县韩村乡畜牧兽医中心站负责人苏春法,坚守教坛五十载的范县希望中学校长高宝莲,用扫把扮靓城市黎明的于素彩,义务扫街16年的郭书琴……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名字,一个又一个敬业的模范,他们已成为新时代全民敬业行动的名片,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濮阳杰出代表。

    “家有难题,请找老李”

    “家有难题,请找老李”,这是濮阳市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到冬季,谁家供热管坏了,哪里漏水了,马上就会想到老李。“老李热线”,是以李全芳的姓氏命名的一个服务团队。从成立至今17年来,为民服务的承诺一直没有变。长期的超负荷付出导致李全芳被病魔缠身,2007年底,他退休了,服务队里的业务骨干史明云和杨少民先后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这支队伍满城奔波,义务维修6万多人次,回答咨询2万多次,电话登记存根和处理记录已经装满4个大书柜634册,为全市留下了水、气、暖管网最真实、最详细的运行记录。如今“老李热线”精神永存——“老李”虽已退休,“小李”已然当家。

    拨打濮阳市城市管理局“老李服务热线4420000”永远那么“灵”:创立17年,23万余次义务上门维修,100%的处置及时率……从最初的83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270人,领队人换了三任,唯一不变的是“家有难题,请找老李”的承诺,是“用心服务、真诚奉献”的热线精神,是忠诚履职、爱岗奉献的“三李精神”。

    接过热线重担后,现任队长杨少民凭着军人的倔强,下片区、进站所,钻阀门井、摸排管线。3年来,全市几百公里的水、气、暖管线他跑了遍,大到管线布局走向,小到管径大小,他熟记于心、了如指掌。为做到反应“灵”、处置“快”,他实行培训零缝隙、生产零事故、维修零时差、服务零距离、差错零容忍,打造出了具有“老李服务热线”特色的30分钟维修服务圈;拓展热线服务范围,将热线服务向八小时外,向社区、用户家中延伸;推行温情服务,对老弱病残来电,建立帮扶档案,为20多位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一对一帮扶。

    话务员张晓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公用事业系统的李素丽”,她已经在“老李热线”话务班待了超过10年,接听电话4万多个,仍能实现100%的电话处置率、处置及时率和用户满意率,零差错纪录;赵素杰,坚守热线岗位17年,是话务班当之无愧的元老,十几年如一日把同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赢得了最美敬业人的称誉……话务班这一群可爱的话务员,把最美的笑容、最甜的声音、最好的年纪都献给了“老李热线”。16部电话、22名话务员,没有节假日、礼拜天,全天候24小时,17年来接听38万个热线电话,供暖初期,每天平均要接到3000多个热线电话,还要忍受一些不理解的群众的埋怨甚至谩骂。

    抢修队队员王志杰连续10个春节坚守工作岗位,个人维修量达到1万余户,是治理供暖“杂症”的专家,深受市民爱戴;队员张耀敏为保障他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冒着生命危险处理燃气管爆裂的恶性事故。还有队员韩建刚,12年照顾老人生活,爱心不辍,在一次执行维修任务中,与一对行动不便的老夫妇因维修而成了忘年交。从此,他视老夫妇为亲人,除帮助老人提供水、气、暖维修帮助外,还帮忙买米买面、代缴费、清理卫生,被老人称为“儿子”。

    如今,“老李热线”的知名度早已打出河南省,一次一辆辽宁的大货车因为汽油耗尽停在了高速公路濮阳段无法行驶,就给“老李热线”打电话求助。队长杨少民一听,立刻前往帮忙,到派出所开证明,买油桶,灌好汽油给货车司机送去。记者很诧异:“这些跟抢修无关的事情热线也管?”杨队长告诉记者,不止如此,还有闹离婚的、叫外卖的、钥匙锁在屋里求助的,看起来颇为无厘头的要求,“老李热线”队员也本着服务群众的精神能帮就帮。杨少民面对琐事请求也是很耐心:“在关键时刻想到‘老李热线’,也是对我们工作成绩的一种肯定!”

    女片警变身社区“好闺女”

    2004年,对于濮阳市建设路派出所民警郭爱玲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她被调往波头集社区做了一名片警。同事们都知道波头集是一个典型的都市村庄,是市区城中村改造最早、规模最大的集贸市场之一,处在市城区,车多、人多,人均日流量两万多人,社区治安状况很是复杂,大家内心都不太愿意去。但郭爱玲只说了一句:“干工作不能拈轻怕重,我去。”就这样,她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去波头集社区做了片警,而这一做就是11年。

    郭爱玲警务室里放着满满的几十本工作日志,在走访过程中准备处理和遇到的突发事件,她都会详细记录在上面。其中日志里记录了波头集一个叫胡美云的大娘,2008年,她唯一的儿子因车祸身亡,第二年老伴也因承受不了丧子之痛撒手而去,家里只剩下老太太、儿媳及两个年幼的孙女,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才上幼儿园,一家人自卑、无助,生活十分困难。在为胡美云一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后,郭爱玲把胡美云一家当成重点帮扶对象,冬天送电热毯,夏天送落地扇、节能灯,每到节日她都会送去节日必需品,胡美云5岁的小孙女逢人就炫耀说:“我有一个当警察的姑姑。”

    除了胡美云,这厚厚的工作日志中还有70多岁的马素镯、卖毛线的左青梅、从东北来濮阳经商的佟艳玲……几年来,她先后与136名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50件,办理各种实事185件,为群众代办各类手续万余人次。

    郭爱玲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走街串巷”“登门入户”,和群众交朋友、唠家常,特别是“走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促平安”活动期间,她更是每天都泡在社区,及时了解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谁家有问题需要解决。每天早晨给女儿做好早餐,她会和上学的女儿一起出门,到波头集早市上转一圈,然后再去单位报到。每天的例行走访,让郭爱玲给家楼下的修鞋师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她的鞋总是比别人磨得快”。

    2014年4月19日,郭爱玲在走访中发现波头集70多岁卧病在床无法行动的于秀英老人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郭爱玲就请教专业人士,学会了修剪照片技术,上门为老人照好办理身份证的照片,并为老人代办身份证。

    “如今,叫一声大爷、大娘、大哥、大姐,已经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亲切,而我也从‘那个新来的女片警’‘郭警官’变成了‘爱玲’‘闺女’‘玲姐’。”说到和群众的关系,郭爱玲讲起了一件最让她难以忘怀的事情。2009年8月,郭爱玲因为动手术住了几天院,她没想到有那么多社区群众结伴到医院看望,还有很多人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最令郭爱玲感动的,是70多岁的张大娘拄着拐杖来到她的病床前,拉着郭爱玲的手颤抖地说:“闺女,俺有好几天没看见你,总感觉不对劲,一打听才知道你住院啦。这是俺专门给你蒸的野菜馍,你就趁热吃两口吧。”现在提起这件事,郭爱玲眼眶还是一下就泛红了。

    “要说最亏欠的,肯定是我女儿。她从来不让我穿警服去给她开家长会,也从不在同学面前说自己妈妈是警察。”提到女儿,郭爱玲心怀愧疚,2012年郭爱玲荣获“感动濮阳”年度人物时,女儿的同桌好奇地问她,你妈妈不是警察吗,会不会认识这个“感动濮阳”的警察呢?这时女儿才尴尬地回答,这就是我妈妈。“以前走访或者去胡美云大娘家的时候,我会特意带上女儿,让她看看群众是怎么用真情回馈我的。后来,她和胡大娘的小孙女成了小姐妹,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着自己给妹妹送去。”现在看起来,女儿不但不再排斥郭爱玲因忙碌而忽略自己的工作,而且因为看到郭爱玲的兢兢业业而默默地从心里爱上了警察这个职业,“今年的高考志愿她自己报的刑侦技术,这可是我以前的梦想”。

    “铁娘子”的铁血柔情

    当《人民周刊》记者见到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生韦德华时,她已经从早上5点的急诊开始,连轴做了7台手术,接下来还有两台手术。间歇中,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她。

    被身边同事形容成“铁人”的韦德华,从小长在农村,她似乎天生有着用不完的活力,“一般平均一天也要差不多十几台手术”。她用开玩笑般的口吻说道:“我的身体素质确实好,一般人赶不上,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累是什么感觉。”坐在她的办公室里,环顾四周,这里生活用品齐全,还有一张小床,原来韦德华经常吃住在医院,被同事们称为“住院医生”。

    由于慕名前来找她就医的患者很多,为了让患者能够尽早手术,少花钱、早出院,值夜班后第二天再接着做手术对她来说是很平常的事。午饭是在手术间隙抽空吃的盒饭,晚饭更是没有时间,每个工作日她总是第一个到达科室的医生,又总是最后一个结束工作。长期的劳累和饮食不规律使她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胃炎。“德华是一个让人心疼的人、一个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的医生”,提起韦德华,护士长马素霞很动情,“她家里从来都不会做自己的饭,这是她叮嘱过的,因为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能回家。前段时间,德华的父亲需要手术,她将父亲送进手术室后,转身又进了自己的手术室。”在她没有手术的时间里,科室里的年轻医生有任何问题,她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产科很特殊,也很容易出事,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我告诉我们科室的年轻医生,不要怕来叫我,我也是从年轻医生走过来的,我站在你身旁,就会给你带来一份力量。有问题,责任我来扛!”从接受记者采访开始,韦德华的电话就没有断过,有拿不准的问题,年轻医生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她征求意见。

    按照医院指示,2014年10月份,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分科,作为产科带头人,在刚分科的4个月里,韦德华没有休息过一天。白天做手术,晚上整理材料、准备各项迎检,第二天继续上手术台。连轴转的工作强度和长期的体力透支,终于使“铁人”韦德华在连续做了一天一夜16台手术后累倒了。而当她正在自己办公室里输液时,听到有梅毒孕妇因难产从县医院转诊过来需要急诊手术,她立即拔了针头就上手术台,为患者做完手术,才重新把针扎上继续输液。这次病倒并没有让韦德华慢下脚步,重上手术台不久之后,她又一次病倒,同时长期的站立姿势使她双腿的静脉曲张越来越严重。“我现在都不敢穿裙子了。”韦德华撩起裤腿,蜿蜒凸起的血管看起来确实有些骇人,她前年就被建议手术,即使这样,她依然不愿意休息,“再等等吧,等我们的医生都可以独当一面独立手术时,我再去动手术”。

    即使已经是主任医师了,韦德华仍没日没夜地泡在病房里。她潜心钻研医术,获国家专利1项,省市科研成果4项,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40余篇、2篇SCI,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妇产科疾病的宫腔镜微创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各种难产的处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014年,她被卫生部公派到德国Kilikum Kempten医院做访问学者。这次访问学者经历让韦德华获益良多:“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苛的人,以前我总觉得我可以把医院当成家,把工作当成全部,可以凡事做到最好,就想其他人也要跟我一样。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开始更多为别人着想,变得更加宽容,这使得我们的团队反而越来越团结。”有一个融洽团结又劲儿往一处使的团队,才会让所有人都更加喜欢工作,由“敬业”变成“乐业”,这是韦德华最大的体会。

你真的了解孔子吗?
孔子学堂:文化复兴新地标
以儒家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孔子学说之重光
河南濮阳:全民敬业 凝铸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