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小院人生

文 / 何建超 《 人民周刊 》(

    乡村是美的。除自然景物之外,乡村还有一美——住宅。

    有人认为“住宅即心,是规矩、修养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不仅影响着村落选址与布局,也影响着住宅的选取,因此乡下人的房子大都随坡就势、依山傍水,大户人家的房子雕梁画栋,有“关”“藏”财富的气派照壁、上马石、拴马桩、雕花的门墩和精美的辅手。乡下人有句俗话:“富贵人家房梁上的一根椽要比穷人家的一根檩还粗,那叫气派!”老宅院里祖宗们的精气神似乎不曾离去,一直护佑子孙们耕读劳作、考取功名,也护佑儿孙满堂、福禄长寿。

    秦汉时期,我国民居建筑就已趋于成熟。中国民居虽有南北之分,但也有共性——砖木结构。千百年来,民居经受自然磨砺、风雨侵蚀,逐渐发展成不同的风格,进而形成固定的艺术形态。传统的房屋顶部呈“人”字形结构,但关中民居的特点是“房子半边盖”,房屋结构是“人”字的一撇,正房称“堂屋”,偏房叫“厦子”,盖房时先用黄土夯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布设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粗壮木头做檩梁。这种土木结构的“半边盖”房子节约木材,沿袭了关中“少用木头多用土”的传统观念。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半边盖”的房子没有穿堂风,保暖性好。此外,关中地区缺水,只要下雨,屋檐滴水就能顺着瓦檐流进庭院,这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过了渭河进入黄土高原,塬上更加缺水,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挖着地窖,主要用来储存雨水,雨水沉淀后就可满足日常淘菜、洗衣等用途。进门一堵墙,这不叫墙,叫“照壁”,“福”“禄”“寿”扑面而来,让人心情舒畅。

    陕西省凤翔县就保留了大量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这些民居仍然具有“房子半边盖”的特点。凤翔古称雍,民风淳朴。因此,“在院落布局上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观念,院落一般无上房,只在两边各盖三间,当地称为‘厦房’,以房屋朝向为准,左边是上房(老人居住)和厨房,右边是厢房和杂物间,中间是细长的过道,后面是水井、地窖、杂物间和圈牲口的地方,后院门外是厕所。院子面积比房屋建筑面积略小或相当。大门装饰讲究,有精美的砖雕且多用青砖砌成。对神灵的崇拜体现在院落门口或门里面都要有土地爷牌位或神龛,厨房的灶台上供有灶神牌位。”

    凤翔民居反映了关中民居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结构,当年少年得志的苏东坡曾在此挂职锻炼,想必也住在这半边盖的房内,“闲敲棋子落灯花”,写下许多得意文章。

    沿着凤翔向北,这里的民居更有特点。

    西行至长武、陇县、甘肃南部一带,就进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民居尚保留“穴居”式。“穴居”顾名思义,就是在地势高处直接向下开凿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基坑,在基坑周围开凿窑洞,楦了顶和窑脸,装上门窗,盘个热炕,这就是一个家了。基坑内有缓坡作为出入的通道,当地谚语:“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但闻鸡犬声,院落地下藏。”“穴居”是先民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先民在崖畔开凿窑洞,用青砖楦窑脸,窑脸呈半弧形,上面留有通风口,用木格装饰窗户,虽然简朴,但不失生活情趣。逢年过节,窗户就成了婆姨们展示手艺的空间,花花绿绿贴满了剪纸。秋收季节,窗台上晒满黄亮亮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还有柿子、核桃、大枣……男人在院落里晒粮食,女人在太阳下纳鞋底、聊天。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没有人愿意再住“穴居”,于是他们在开阔地方选址,起屋盖房。一些“穴居”也被改造成旅游景点,供游客观光体验。

    到了黄河边的韩城党家村则是另一番富庶。历史记载: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主要居民为党、贾二姓两大家族。清初,党、贾两姓人家分别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营布匹茶叶、票号钱庄,富甲一方。挣了钱自然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于是,他们开始修葺祠堂、庙宇、阁楼、碉堡等。有了银子,能工巧匠纷沓而至。经过工匠们的精心规划,村子就有了轮廓,街、巷、院的规划充分结合了堪舆思想,遵循着“巷不对巷”“门不对门”的建筑要求,组合成上百座宅院(其中祖祠12 座),近千间大瓦房屋。这些宅院大都属四合院布局,占地阔敞,雍容大气,每个院子占地约260平方米,以长方形为主,个别呈正方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合而成,厅房开阔轩敞,前檐多为歇檐样式,主要用于供奉祖先牌位,也是逢年过节亲朋往来宴会的场所。冬天,炭火融化北方寒冷,满屋子其乐融融。门房和厢房为起居室,男女老少、兄弟姊妹居住有序、男女有别,一丝不苟。正对着大门的是一块大照壁,照壁为砖雕或石雕,刻有类似“忠孝节义”“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择邻居”等格言警句。厅房两侧山墙亦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等祖训,体现了主人的身份修养和处世哲学,同时也教育、感召着子孙后代,做人行事都要遵守道德规范和先人教诲。

    ……

    然而,乡土中国历来缺乏坚强的建筑观念,导致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自己、传统殆失、文脉断层、建筑异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受城市文化和建筑的传导示范,乡村建筑不断模仿城市建筑和国外建筑。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开阔了眼界,潜移默化地将城市居住理念带回农村,从根基上动摇了传统的居住理念。这种城市化思想日积月累,相互仿效,原来地域特征明显的乡村住宅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标准的楼房、平房,曾经孕育中华文明的传统农家小院一去不返。

把脉地球:地震为什么不能被预报
网络催化消费主义吗
小院人生
两个大都市
物欲是一种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