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时代的劳模“新”在哪里

文 / 天平 《 人民周刊 》(

    在酷暑难耐的车间里,他们勤于劳作,浇铸出创新之花;在万家灯火时,他们披星戴月,剪刀翻飞中打造完美发型;在科研领域中,他们刻苦钻研,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在体育竞技场上,他们尽显大将风度,指挥若定,运筹帷幄……

    他们是一线工人,是理发师,是科技工作者,是篮球教练……他们有着不一样的面孔,从事着不一样的工作,但是有着共同的名字——劳模。

    劳模评选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物质条件还比较艰苦。那时的劳模,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多是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形象。当选劳模的大部分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大家比的是谁流汗多、谁大包扛得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对劳模的真实写照。

    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但并不意味着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就过时了。今天,“老黄牛”精神仍在传承,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职工的技能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一代劳模更需要智慧,更多要靠巧干,用知识和技能创造财富。劳模中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明显增多。在2014年1218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就有509名,占41.79%。从“埋头苦干型”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几十年来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执著于事业、不断超越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

    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劳模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体育界的“大腕”们,也在其中拥有了一席之地。2005年,刘翔和姚明成为全国劳动模范;2010年,体育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1人,包括奥运会短道速滑冠军王濛、奥运会皮划艇冠军孟关良、CBA广东队国手朱芳雨、奥运射击冠军郭文珺等等,当年刚刚21岁的“蝶后”刘子歌成为最年轻的劳模。今年,闵鹿蕾以北京首钢篮球队总教练的身份当选为全国劳模,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劳模”一词的认识。

    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大会表彰了来自各地的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06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904名。受表彰的一线职工和农民比重进一步提高,有企业职工1471名,占总数的49.5%,农民593名,占总数的20%,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一线劳动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讲话中说的那样:“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无论来自哪个行业,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是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共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的社会精英,汇聚着国家上层意志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

劳模精神铸就中国梦
吴建中: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劳模”教练闵鹿蕾
山村理发女何以成为全国劳模
新时代的劳模“新”在哪里
他们有着相同的名字——“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