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校长致辞疯转映射教育变革诉求

彭健 《 人民文摘 》(

    曾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杨校长在致辞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番话说得很重,但却切中当下中国大学病灶。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本意是“休闲”。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学校是一个休闲场所,在身心放松、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羁绊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直到今天,欧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核心部分仍是“人文学院”,除了传授单纯的知识,其更重要的使命是推行“人的自由教育”,注重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的人。爱因斯坦与杨玉良,他们之所以对有关理想、德行、尊严和自由的教育强调得无以复加,显然是基于对大学本质的深刻认识。

    经过连年扩招,中国大学录取率已达75%左右,大量学生涌入大学校园固然带来了全民素质提升、就业压力延缓乃至提振国内经济需求等诸多好处,但管理粗放、流水线作业和功利色彩浓厚等弊端也日渐显现。教学以就业、实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导向,学生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忙于考证、打工、实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入世”,但却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相去甚远。用杨玉良的话来说,“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这种有“量”无“质”、有“名”无“实”的大学教育,已到了亟须变革的时候。

    前段时间采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坦言“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花大价钱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未必是指望孩子喝完洋墨水后能成名成家,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能接受“人的自由教育”。往小处讲,这种教育事关一个人的幸福和对人生的把握;往大处说,教育是否真正以“全人”为指向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

    因此无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来自现代技术的挑战,都要求教育尽快转向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和“人的自由教育”。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被疯转,也映射出来自民间渴望教育变革的强大诉求。

校长致辞疯转映射教育变革诉求
2014高考制度改革“破冰”
教育的七条箴言
打捞精神的“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