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弯弯月牙泉

管志华 《 人民文摘 》(

    地处甘肃敦煌戈壁沙漠的月牙泉,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千余年来,它不为流沙所掩埋,不因干旱而枯竭,我想,大漠寥廓有此一泉,黑风沙漠有此一水,不仅是天地造化,也是“世界奇景”之一。

    其实,距敦煌城南约7里处毗邻两个奇特景致,都闻名中外,那就是神秘诱人的鸣沙山和清新迷人的月牙泉,若加上离敦煌市区约四五十里外的莫高窟,那敦煌名副其实就有“三绝”。别看敦煌城区不大,可名气世界顶级,它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成为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彼此交汇,相互交融,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敦煌文化”。

    先不说莫高窟,也不叙月牙泉,讲讲鸣沙山,亦有意味。顾名思义,鸣沙山因有鸣响而命名,偌大的沙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行家介绍说,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并非抛砖引玉,表以如上背景,正是为了道出月牙泉的珍贵。瞧,翡翠般的月牙泉,婉丽生姿,宛如一位美丽温存的少女,静卧在群山的臂弯、大漠的怀抱,自古就有史诗般的传说:月牙泉是位美丽痴情的南国少女,带着南国的灵秀,不远万里,来到雄浑、犷悍的北方,寻觅深爱的情人,可她太累了,于是倒在浩瀚的大漠上,一躺就是千年。

    月牙泉是恋人的圣地。这番传说、想象,何等神圣、壮丽!听人说,到了月牙泉,只要在泉中映出自己和心爱人的身影,两人将会永不分离;特别在月圆之夜,心心相印的恋人能静听到鸣沙山的祝福。当然,传说中自有悲怆、苍凉:月牙泉正是这个女子的泪水汇集而成,她是为了等待自己心爱的男子。有一首《月牙泉》民歌,真实地唱出这位女子的幽怨:“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是日清晨,我们一行驱车几百里,于下午四五点赶到鸣沙山北麓,只见门口有题联:“沙山暗鸣”和“月泉晓澈”。知情人解释说:题联意指鸣沙山的景致中午时分才看得清晰,月牙泉的水色在早晨更透澈。

    来得不是时候,但也有趣味。我们一行进入风景区,顺着沙山谷地绕平道而行,不到半小时就进入了沙漠腹地。也许心情急切,我赶紧爬上半道的高坡观望,在前面四周沙山包围的一块洼地上,果有一泓弯如新月的清泉,在晨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在我的想象中,清泉与流沙通常难以同地共存,可在这里,奇异凸显,月牙泉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湖之间仅隔数十米,相安无事,相映成趣。《敦煌杂钞》中说:“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终古光音,仙灵异境,来游者留恋不能去。”以前常认为是文字渲染,现在我眼见为实,美妙的泉水和神奇的沙山像戈壁大漠中一对互偎依存的孪生兄妹,何等壮美!

    面对这“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景,我们无不惊叹、感佩。一个自然之泉多少年来总是保持月牙形,为何水多水少其形不变?在如此干旱之地,水为何从不涸竭,一直清澈不腐?月牙泉在沙山包围之中,为何历经千年却沙不填泉? 

    走近泉边细看,泉水澄澈,碧蓝如玉,清明如镜,泉畔有苇草丛生,泉中有鱼群游来游去,这神异之处令人叹为观止。再细察,一湾清泉,涟漪萦回,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多有记载,我欣赏其中一句:“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让我产生“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月牙泉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茫茫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安然地躺了千余年,虽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这又使人不得不惊奇。看来,月牙泉,也有梦一般的谜。

    当地百姓说,月牙泉形内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这里的“三件宝”除五色沙外,那就是铁背鱼、七星草,可医治疑难杂症,故又有“药泉”之称。早在汉代,据说月牙泉便是游览胜地;至唐代,这里有船舸、庙宇。月牙泉南面,是一片距水面几米高的沙土台地,过去台地上有寺院庙宇、殿堂道观百余所,楼阁亭台鳞次栉比,岸边沙枣树、榆树、杨树、红柳蔚然成林,景致壮观而幽雅,有些地方还种植庄稼,足见台地之广大。现在这里正进行恢复、扩建仿古建筑,主要殿宇绘刻了彩塑、壁画,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而“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朝晖亭”“夕照亭”“山得水趣”“月到风来”等,望之俨然,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沙岭似长弓微弯,清泉如半月巧秀”,这正是天地间最奇妙的结合,也是上苍对中华民族最好的恩赐。

弯弯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