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是台湾老街大稻埕的一个公子哥:一个小时候不爱读书、只爱当老大的富商子弟;一个19岁接手第一笔家族生意,最终赔掉一个多亿的“败家子”。
如今,他以96亿美元的身家被《福布斯》杂志连续第三年评为台湾首富。他就是台湾旺旺中时集团董事长——蔡衍明。
江湖豪气
蔡衍明不算儒商,这绝非贬义,而是那个词会掩盖了他身上更加鲜明且吸引人的特点——江湖豪气。
1957年出生于富商家庭的蔡衍明,小时候桀骜不驯,不爱上课,天天混街头。他放言,街头混一年,胜读十年书。认为街头体验比学校教育更有用。而他本身也确实从街头培养出了敏锐的生意嗅觉和智慧,逐步开拓出世界第一大米果王国。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年轻和无畏埋单。19岁接手家里一个食品厂的蔡衍明,由于毫无经验赔掉一个多亿台币,被人称为“败家子”。那次失败对蔡衍明触动很大,此后他开始不断努力和观察着商机。
蔡衍明注意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于是着手从事日本米果生意,最终用两年时间成功获得了日本米果制造技术,并推出旺旺产品,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的老大。
深耕大陆
在台湾市场站稳脚跟的蔡衍明,早早把目光投向大陆。旺旺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是台湾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并且拥有最多注册商标的企业,而湖南则成为蔡衍明打开大陆市场的敲门砖。
湖南并非沿海地区,蔡衍明认为沿海地区对投资规模要求较高,且竞争也会比较激烈,而内陆城市反而会更照顾第一家台资企业。
事实证明蔡衍明的考虑是正确的。蔡衍明1992年和湖南政府签署投资协议,1994年在湖南开设的第一家工厂正式投产。湖南省政府非常重视这家台企,并颁发了“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任何乱收费都可以直接上报。
在这家工厂投产当年,旺旺在大陆市场的销售收入就超过2亿元人民币。经过10多年打拼,旺旺集团已经在大陆形成了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物流管理于一体的规范操作体系,截至今年3月,旺旺在大陆共设立了34个销售分公司,350多个营业所,拥有1万多名员工,投资额已超过8亿美元。
回想当初创业的过程,蔡衍明说:“不容易哦。当年两岸在交流方面都有很大困难。很多对面讲的话,我都在听,但没有懂,只能凭感觉猜。”
早在投资建厂之前,蔡衍明就已经关注大陆。1990年蔡衍明出资让一名台湾导演到大陆拍摄各地的名胜古迹。这些记录大陆的影像在台湾播出后,很多没到过大陆的台湾人由此记住了大陆的黄山、桂林等风景如画的地方。当时台湾“新闻局”到大陆拍广告片的前3个作品都是由旺旺做的。这些广告片虽然花了蔡衍明10万元台币,却帮他敲开了一个庞大的大陆市场。
随着中国将经济增长放缓当作一种新常态,食品企业势必也会受到影响。蔡衍明针对这一趋势也在进行相应的公司和市场调整,如对工厂进行整合并提高效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销售培训,并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现有零售网点等。在不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旺旺将继续巩固它在大陆食品市场的占有率。
随着旺旺集团的不断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蔡衍明的街头哲学。其实所谓的街头哲学的本质是强调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人生经验大部分是从社会而非书本中学来的。
蔡衍明的街头哲学既反映了他的性格,也反映了他重视实践、反对死读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