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泛滥的养生帖

社交媒体养生帖泛滥,专家呼吁要让专业声音占领养生领域,防止谣言钻空子。

周易 刘蕊 《 人民文摘 》(

    当下,养生正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信息除了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传播,也在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备受追捧。然而,不少热衷分享养生帖的网友却往往忽略了对其科学性的考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30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养生帖。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

    受访者中,90后、80后、70后分别占13.5%、49.9%、26.5%。

    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

    龚小平是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一名退休职工,闲暇时间,她经常会在网上浏览养生帖。“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注意养生。比起电视、广播,通过网络寻找养生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微博、微信、QQ空间中朋友分享的养生信息也很多。”龚小平说,她主要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养生帖的科学性,感觉可靠,就会按照上面的说法试一试,看到“偏方”,还会分享给其他朋友。

    “继‘心灵鸡汤帖’之后,养生帖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刷屏利器。”在北京某电子商务咨询公司工作的李淼称,自己的微博、微信圈里,每天都有朋友转发养生帖,有的人甚至一天发四五条。李淼问过周围朋友后发现,转发养生帖的人未必都亲自按照其指导实践过。“很多人转发养生信息是因为它配图漂亮,或者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比较时髦。”

    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承认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

    中国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张自力开展健康传播研究10余年,据他介绍,大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是近些年才开始转向养生话题的。往前推10年,健康类传媒和老百姓谈的大多都是如何治病,比如有哪些好医生和好药等。

    “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三是受众细分,导致养生逐渐从健康类信息里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张自力指出,年轻人关注养生,也导致其成为一种时尚的风向标。

    “养生信息的流行,更多还是源于媒体的推动。”中国营养协会副秘书长冯海波谈道。现在报纸和杂志包括网站,都会有一些养生的内容,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这样的节目,而且做得很精致,这对普通人关注养生有引导作用。但问题是,许多媒体做养生类的报道或者栏目,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传播健康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这就导致许多养生信息未经检验就被传播出去。

    67.8%的受访者指出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真假难辨

    虽然关注养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在这方面却存在误区。本次调查显示,47.4%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养生帖。51.5%的受访者曾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

    “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却真伪难辨。更有一些网友,今天发帖说某些食物一起吃能助消化,明天却又说这些食物一起吃赛砒霜。”李淼说,看到网络社交媒体中这些前后矛盾的帖子,她简直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搭配三餐。

    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的沙晔是一位准妈妈,自从怀孕后,她和家人对养生知识格外关注。然而,沙晔发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帖往往标题耸人听闻,内容也不那么可靠。“前段时间,我婆婆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帖子说孕妇不能做B超,就连基本的产检都不让我去了。但是我咨询过医生,做B超是安全的。”

    调查显示,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真假难辨(67.8%),其次是过多过滥(53.2%)和信息源不明(52.8%)。其他问题还包括相互矛盾(31.6%)、以讹传讹(29.7%)、广告太多(24.5%)等。

    “有些养生文章,‘标题党’的问题很严重,动不动就是什么十大抗癌食品之类,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士做出来的。”冯海波指出,谣言泛滥,普通人健康素养不足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相互影响,病急乱投医,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还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也在养生谣言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在出现健康事件的时候,政府部门、营养协会、社区保健机构等重视不足,没能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引导,只是通报一下。反而是搞保健品销售的、健康产业的借机炒作。”冯海波说。

    “网络上的信息未经核实被大量传播,容易形成似是而非的观念。在养生方面,这种问题更突出。”张自力表示,养生本身就是一个界定不太清楚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虽然有,但很多内容却很难被现代医学特别是西医所接受。“在养生方面,专业的声音不够多,就出现了真空,导致伪知识泛滥,甚至出现张悟本这样的人物。”

    本次调查显示,73.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普通人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

    在辽宁省锦州市市民范圣楠看来,随着国人对自身健康关注的提高,养生市场上必然会出现大量需求,如果市场不能尽早形成良好秩序,人们不能尽早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假冒伪劣产品和谣言就不可避免。

    65.8%的受访者建议将传统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

    在养生谣言泛滥的情况下,受访者最信任哪些传播渠道?调查显示,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书籍(51.8%)、电视(45.6%)和官方机构(42.3%),其他渠道依次是报刊(28.5%)、网络媒体(27.5%)、学校教育(22.7%)、社区宣传(19.7%)、广播(18.3%)、手机社交圈(14.6%)。

    “我们需要让权威和专业的声音占领养生领域,防止谣言钻空子。”张自力认为,一方面主流媒体应该注意对养生信息的把关,另一方面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专业人士也应当站出来,传播正确的观念。

    “前段时间,北京市疾控中心从全市筛选出多位专家医生,命名为‘北京市首批科普专家’,给他们进行媒体传播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把专业知识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在适当的机会把他们推向公众视野。我觉得这个做法值得借鉴。”张自力表示,医院集纳了很多专业权威人士,如果医院能承担起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的责任,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冯海波认为,养生与营养学密切相关,很多营养师也乐于做养生和健康类的科普工作。政府应该提高对营养产业的关注与帮助,以充分发挥营养师这类专业人士的力量。

    调查中,65.8%的受访者建议将传统养生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中。

    冯海波称,“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这样做了。几年之前,很多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里已经有关于营养健康的话题。这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抵制垃圾食品,也有利于提高父母的营养和养生意识,但是这种做法还有待普及。”

    张自力强调,放到小学生课本里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如果处在探讨阶段,或者还未经过验证,就不适合放在课本里。“如果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养生当作医学,就要用经得起检验的方法去验证;如果不当作医学,而当作文化,那可以放入哲学教育里,因为中医的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等观念,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哲学。”

老板圈子里的“文化热”
泛滥的养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