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被思维

孙少山 《 人民文摘 》(

    孙少山:男,山东人。1984年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历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盲流》《大鱼》《要塞》,短篇小说《我们的老六》《出关》等。

    《东周列国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之后,我这几个心爱的妃子你们要善待她们,随她们自己去嫁人。但是国王在弥留之际忽然又改变了主意,对儿子们说,这几个妃子是我心爱的,我舍不得她们,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让她们殉葬。国王死了之后,他的大儿子却要把这几个妃子给放了,由她们自己去嫁人。另外的儿子们就提出抗议,说,父王的尸骨未寒,你为什么不执行遗嘱?大儿子说,父王头一个遗嘱是在他头脑清醒的时候立下的,而后一个遗嘱是在他的头脑已经混乱的时候立下的,所以我要执行头一个遗嘱而不执行后面的遗嘱。

    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当然前一个遗嘱无效,后一个遗嘱才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故事,前几年我看了一份资料,据说《资本论》的初稿不是这样的,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很难受,于是就影响了原来的观点。

    人的思维的确在很多时候会因身体上的某种变化而改变。

    肌体上的改变影响思维结果是不容易为我们所察觉的,而位置的改变影响我们的思维结果却是很明显的。上世纪挤公共汽车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没挤上车的时候想的是:车上的人赶紧往里挤,让下面的人上去啊;而当你一步挤上去之后,却立刻就改变了想法儿:汽车快开吧,下面的人不要往上挤了,等下一辆车吧,前后一步之差。

    我的一个成了煤老板的伙计,每次见面都对我抱怨现在的工人难管理,他说,这些家伙真难弄啊,横不讲理。而当年我们一块儿推车时,他常说的是,这些当官儿的只知道欺负人,横不讲理啊!

    不仅仅是思维的结果,就是思维的过程也不是我们人所能掌控的,当你在苦苦地思考一个问题时,你能使自己停下来吗?明知怎么思考都是无用的,但你仍旧要思考下去。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在“思维”而是在“被思维”。可是谁在“思维”着我们呢?

    如果认真地考察一下,你会发现,你的位置,你的肌体,你的生理结构规定了你的思维结果,而不是你“思维”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能医治妇女购物癖的药,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所谓的“购物癖”不就是喜欢买东西吗?没有钱,她怎么买?不需要,她买了干什么?我总不能相信制造出一种化学粉末会使某个女人忽然不再想买东西了,该不是把人变成白痴吧?

    如果美国人不是吹牛,没有撒谎,问题就严重了,这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人”的定义。这关系到我们“人”,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我们”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真能制造出这样的药品,那“人”还剩下什么?

被搁置的生活
被思维
女儿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