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加速,但家庭作为个人肉体和心灵港湾的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优良家风传统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
日前,央视访谈“家风是什么”广受关注赞许。节目既体现家风传统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流失的无奈和感慨,以及重温家风的热切期盼。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行、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
因此,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
几乎每个中国人生来就或多或少受到传统家风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家风家训,给我们带来温馨、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保家进而卫国的责任和使命。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家风则是国风的天然基石和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转型加速,但家庭作为个人肉体和心灵港湾的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优良家风传统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只有好的家风,才有好的国风;只有重温家风,才能重整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