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社会流行语中的生存智慧

金大陆 《 人民文摘 》(

    社会流行语往往能折射社会变迁。一个促使流行语的传播和表达发生质变的原因是“社会问题意识”,如果说,之前的流行语更多地指向“人际交往”,当下的流行语则更多地折射社会问题。不管是一种渴望的寄托,还是一种诉求的表达、现实的记载,终究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

    这不仅是因为流行语的产生有其社会心理的基础,即大众中存在着表达某种观念和意愿的渴求,更准确来说,或正如《人民日报》2013年的国庆社论所言,改革开放35周年“创造了推进现代化的中国奇迹”。但当改革没有完成时,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就要面对“矛盾凸显期”的课题。所以,当今的流行语及时针对社会事件,如河北大学的撞人事件引出“我爸是李刚”;温州高铁事故引出“你不信我信”,并迅速在网上发酵,甚至进入《咬文嚼字》“年度流行语排行榜”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颇受欢迎的,如“神马都是浮云”,明明是天马行空、叱咤风云的“神马”,却利用其谐音来表达“什么都是浮云”,将城市白领面对压力时的无奈,将一种消解性的精神意象很“酷”地表达了出来,成为无数网友喜闻乐用的口头禅。当然,也有不少表达超然、豁达人生态度的流行语。例如,利用谐音“鸭梨”指压力、以“杯具”指悲剧,来描述城市白领的心情冷暖。在这个改革攻坚的时代,审读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流行语,应该可引出许多深透的思考。例如,李瑞环在新近出版的《看法与说法》一书中提出“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时,还举例“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经典“段子”,以此来强调“对社会情绪要高度重视,同时要认真分析”。承担时代责任、回应人民期待,正需要这种清醒且清明的态度。

    值得欣喜的是,在这些年的流行语排行榜中,出现了“给力”“正能量”等流行语。一句“给力”作形容词解“很有劲”、作动词解“给予力量”,且语音短促饱满、扎实而昂扬,给人以向前、向上的指点和激励。一句“正能量”源于物理学和心理学,将人和社会比作一个能量场。凡属健康乐观、正派正气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和精神情感,均可成为其动力引擎。在网上,这些富于明亮色彩的流行语在“流行”“娱乐”和“综合”等评定指数上的得分都很高,《人民日报》也曾用其来制作标题。还有,如黑龙江为救学生而截肢的女教师、浙江为旅客安全而忍受高速公路飞来之物击破肝脏之痛的司机,因被网民潮涌般地赞誉为“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以至于“最美——”句式也进入了流行语排行榜。在此,不管是一种渴望的寄托,还是一种诉求的表达、现实的记载,终究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来自人民群众的正义和良知。

    当人们透视语言并解析语言的时候,就是在探究生活。生活才是人存在的本质,才是人表达与追求的本质。当流行语比照于书面语的规范和严整,以更多随意、流畅、鲜活、俏皮的口语化形态呈现的时候,不仅可见中国语言所蕴含的深邃寓意和无穷奥妙,更可见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的生存智慧和创造精神。尤其是那些带有批评和嘲讽意味的流行语,脚踩在底线上,手却不去碰触高压线。其表达上的智慧和对意义的建构,通过文字、数码、字母、符号的串联叠加,通过或夸饰、或调弄、或戏谑的喜剧效应,既立在其中,又站在其外;既真戏假作,又假戏真演;既面对别人,又告诉自己。在说与听、听与说之间的传递中,在意会与意会、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接力中,流行语终于使流行敞开了它的门户,敞开了它的谜——那就是把生活展开,把生活的需求和渴望展开,把生活的正大和幸福展开。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网上方一瞬,热词已千里
新话语背后的大众文化反击战
年度流行语:社会晴雨表
社会流行语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