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巴菲特的人拍卖午餐,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国人到菩萨那里朝圣还愿,同时捐献给寺庙一些款项。每年捐款数额起伏很大,非常不确定。”
想要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需要多少钱?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今年是最划算的一次。
美国太平洋夏季时间2013年6月7日晚上7点半(北京时间6月8日上午10点半),一年一度的巴菲特午餐竞拍结果揭晓——成交价为100.01万美元,不到2012年345.6789万美元创纪录式成交价的三成,更是创下2008年以来的成交价新低。
当人们感叹巴菲特“廉颇老矣”,曾参加过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刘建位,倒是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位耄耋老人坚持10多年的善举:“世界500强企业百年老店的股票价格都会大涨大跌,一顿午餐的拍卖价格有涨有跌也很正常,巴菲特本人都不关注午餐成交价。伯克希尔资产超过2万亿人民币,股票组合超过4000亿人民币。我们关注巴菲特,更应该关注他的投资举动。”
“缩水”为哪般?
2013年的竞拍过程显得有些冷清和波澜不惊。而2012年中标价创下巴菲特午餐2000年开拍以来的最高纪录,原因之一是巴菲特在午餐拍卖开始2个月前公开自己罹患前列腺癌一期。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是除皮肤癌之外,美国男性最常患的癌症。1/6的美国男性会在有生之年被诊断患上前列腺癌,但患病后只有1/36的人因此死亡。
按计划,巴菲特将从7月中旬接受为期2个月的每日放射治疗(其间度过82岁的生日),人们意识到向这位“奥马哈巫师”当面请教的机会可能不多了,6月的巴菲特午餐拍卖颇有“绝唱”的味道。
在2013年5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白发苍苍的巴菲特和他的伙伴芒格坐在一张普通的桌子后面,边回答问题,边喝着可乐。时不时的调侃也让观众很受用,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笑声。当被问到自身的健康问题时,巴菲特笑着回答“很糟糕”。“巴菲特今年83岁了,股东大会一天连续回答问题6个小时以上,仍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语速飞快。”刘建位表示,“他比大多数年轻人都精力旺盛、脑子更好,所以我估计巴菲特午餐还会持续很多年。”
除了身体健朗之外,午餐价格“跳水”也是源于人们对于名人效应的理性回归。在过去的12个月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5%;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平均涨幅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低8%。这个成绩有些让市场失望,要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伯克希尔·哈撒韦常常能以每年数十个百分点的优势跑赢市场。即便如此,巴菲特仍坚持自身价值投资理念不动摇。
“大家不要把巴菲特午餐拍卖价格当成股票价格一样分析。一方面,真正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者很少,做得非常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真正愿意捐助慈善事业的投资人很少,这些人往往非常低调,愿意出风头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刘建位看来,“追随巴菲特的人拍卖午餐,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国人到菩萨那里朝圣还愿,同时捐献给寺庙一些款项。每年捐款数额起伏很大,非常不确定。”
而且,巴菲特的午餐内容也很难达到“股神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用,毕竟他的成功秘诀早已昭告天下。刘建位指出:“巴菲特曾经说过,尽管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出版那么多年,价值投资的秘诀地球人早已经都知道了,可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还是凤毛麟角。这就像健康的秘诀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而且长年坚持?巴菲特成功的关键就是保持理性,说白了,就是战胜自己贪婪和恐惧的本性,有几个人愿意做并且做得到呢?”
慈善效应
巴菲特尽管非常富有,却一直过着简朴生活——住旧房子,开老爷车,喜欢吃的是普通的汉堡薯条。自2000年起,巴菲特每年拍卖一次与他共享午餐的机会,他把拍卖收入捐给旧金山的格莱德基金会,为无家可归者、艾滋病患者、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工作培训、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14年来,巴菲特午餐拍卖共向该基金会捐款1500多万美元。
巴菲特已故第一任妻子苏珊曾为格莱德基金会当了20年的义工,直到第15年时基金会才知道她的丈夫居然是巴菲特。在苏珊的提议和撮合下,世界上最著名的午餐拍卖由此诞生。苏珊在午餐拍卖的第五年因患口腔癌去世了,巴菲特却把这一慈善传统坚持至今。今年是这家基金会成立50周年,年预算1700万美元。虽然今年中标价大不如前,但格莱德基金会并没有感到失望。巴菲特本人也计划明年夏天继续进行午餐拍卖。
“巴菲特拍卖午餐,本身是为了慈善,不是为了影响力。”刘建位说,“更多名人效仿做慈善是好事,这也符合巴菲特的初衷。”
巴菲特不仅是投资家,更是一名慈善家。2006年6月,他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同时,巴菲特宣布将其余价值约67亿美元的股票,分别捐给以亡妻苏珊命名的基金会,以及他三个子女所成立基金会。2010年7月,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赠相当于19.3亿美元的股票。
也许后人谈起巴菲特,不是说他“料股如神”的投资眼光,而是他捐出全部身家的慈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