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克强经济学”背后的国情

《 人民文摘 》(

    说到底,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政府一纸文件命令出来的,而是市场自身不断演进与合理发展的过程

    西方人喜欢制造概念,许多概念也比较生动,比如最近在媒体上走红的“克强指数”和“克强经济学”。

    “克强经济学”本质是什么呢?巴克莱的报告说,其政策框架关键点有三:一是无刺激;二是去杠杆;三是结构改革。这些政策取向,反映的是本届中央政府正逐渐成形的理念。

    这样的政策方向是对的。当前的大背景是经济下行,且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与问题,有些矛盾还很尖锐。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一定的稳定增长作为基础。一些西方人提出中国“砸锤子”论甚至“休克疗法”,实在是对中国国情缺少深入了解。

    应该说,巴克莱的报告把握住了“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所在。本届中央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可以清晰看出正汲取过往的经验与教训。拒绝无谓甚至副作用很大的刺激、摒弃父爱主义,以及坚持推进结构改革等,都彰显了政府高层对经济规律的必要尊重。此后的关键,则在于碰到困难时能不能坚持这些方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启动的刺激计划,学界内外一直有争议。撇开种种的利弊判断,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初打的“强心针”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至今仍在消化中。“克强经济学”试图“无刺激”,奉行的乃是在经济领域去除不必要的干预——政府有调控,但不随意干预。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地方官员以世所罕见的热情参与经济发展。这当然跟中国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这种热情的后果,好坏两方面人们均已经看得很清楚。当中央政府下决心“无刺激”时,有些地方官员受到惯性的影响,反而显得有些迷茫。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有些人更是忧心忡忡。事实上,对于经济的下滑不必过度担忧。不要一味去保住过去习惯了的高增长数字。让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更为重要。

    摒弃父爱主义的做法,则在最近的“钱荒”中体现明显。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市场基本正确理解了央行”——这句话近日在舆论场上广为流传。溺爱易宠坏孩子,这是常识。还原市场主体的本位,让其在市场海洋中自由游泳,则市场主体自会探索、适应各种可能的风险。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须。

    “克强经济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结构改革。经济的转型、结构的调整说了很多年,知易行难。结构改革,需要稳中有进。人口红利消失了,改革红利就要抓紧补上。结构改革需要坚持,不能拖延。既是改革,也就一定会有各种拦阻。中国经济转型要成功,就必须拒绝权力支配市场,必须攻克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拦阻。如果不能更符合正义地重新分配利益,何谈良善的改革呢?

    向市场放权让利,亦是“克强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官员需要从不适应到适应——不能不直接参与经济就不会做官;官员考核体制需要从唯GDP到更全面的考察。说到底,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政府一纸文件命令出来的,而是市场自身不断演进与合理发展的过程。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言,当下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人的创造力远未完全释放。因此,对于未来,虽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要悲观——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前行。有阻力,就穿过阻力;有困难,就下决心克服困难。在“克强经济学”等时尚且热闹的概念背后,所要认清的,仍是我们无比真实的国情。

“克强经济学”背后的国情
怎样与经典对话
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
57美分上建起的世界名校
安顿灵魂的月光
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