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CCTV暗访记者的卧底生活

《 人民文摘 》(

    一般一个记者会随身携带两个拍摄机器,“一个烟盒、一个打火机,都可能是我们的暗访拍摄设备。”

    老皮鞋明胶、剧毒一次性筷子、地沟油,后来轮到了肯德基……这些行业秘辛,让人们在震惊之余,亦感叹央视的“侦探”神技。

    记者装备量身打造

    看央视的调查性报道,观众可以看出,暗访机的镜头几乎每次都能找准被采访对象,而且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双方的距离近在咫尺。

    据央视的主力调查记者李梦(化名)讲,这主要源于“装备精良”。李梦曾参与采访调查了罗维邓白氏公司掌握1.5亿国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并进行交易的事情。

    “我们的暗访设备几乎都是为每个记者量身打造的。隐秘性真的堪比007了!”李梦说,一般一个记者会随身携带两个拍摄机器,“一个烟盒、一个打火机,都可能是我们的暗访拍摄设备。”

    “可能在对方看来,就那么随便一放,但其实已经在拍摄了。”李梦说,“当然,这只是举例子,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是烟盒、打火机。”

    但是,并不是每次采访都会很顺利。李梦坦言,观众所见清晰直白的镜头,其实是经过多次追问才能达到的效果。

    而在早期,可拍照的手机等轻巧的电子产品还没出现时,摄像机的开关声音就成了大麻烦,每一次“叮咚”都能把记者吓得不轻,记者往往使出浑身的劲大声咳嗽,来掩盖声音。

    卧底身份随用随换

    在“防火防盗防记者”流传广泛的社会情势下,记者接近暗访对象,需要合理的身份掩饰。李梦以他主力参与的罗维邓白氏案件举例,团队前后7名记者共同参与,他们设计多个身份,每个记者用过一个身份后,下次采访就会换另一个。

    “这次他扮演老板,我就是秘书;下次他可能是司机,我就是商人。为的就是不露马脚。”

    再如,为了躲过传销组织的检查身份证和搜身,央视有“福尔摩斯”之称的女记者王亚丹还扮过装修公司老总,出手大方地请传销人员吃饭,在欲擒故纵地拒绝了几次听课邀请之后,最终王亚丹身怀暗器,手捧茶杯,光明正大地去听了一次课。拍摄取得了成功,传销组织领导侃侃而谈的场面则在电视上充分曝光。

    为了能长期潜伏,央视节目组有时还需要帮成功卧底的记者做“业绩”,因为通过内线推荐进去的记者必须能拉来业务,没有业务就会被淘汰。节目组就帮他们接单,卧底记者业绩好了,才能慢慢接触到骗术的核心人物。

    当然,在真正暗访之前,记者会先接受节目组导演无数次的“模拟考试”。“他们会用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来试探我们,我们也得通过这些演练去适应新身份。”李梦回忆道。

    暗语保障安全

    在成功经过导演的考验后,一线的调查记者们就开始了实地的暗访。“到一个地方后会有踩点、探路的工作,一般会有一个同事以各种理由接近被采访对象,比如问路、找人之类的。”李梦说。探路的目的不光是打探对方的虚实,同时也在为自己找好退路,以防不测。除了人员准备外,他们还有暗语的设计,以通知支援同事随时应对。

    “都是些听起来稀松平常的话,比如随便一句‘明天爷爷要来了’,这有可能是在通知同事对方要出货了或者我们遇险了之类的。”李梦举例说。

    央视一位主管调查的导演李轶在谈及一次话术调查时,也提到了暗语。例如,卧底记者每天进去以后发一个短信,“今天晚上我回家吃饭”,代表着安全;晚上下班以后,发一条“我要回家吃饭,菜做好了没有”,就代表他出来了。

    倘若记者在实地调查中遇险,调查记者们的训练是打死不承认,就算是拍摄机器被发现了,宁可砸了它,把它销毁了,也决不能让素材落到对方手里。

    为做好保密工作,节目组还会要求参与调查的记者签订保密协议,如有泄密,就须离职。更严格的是,每个记者和导演都是单线联系,通报选题的进展情况。

    今年30岁的李梦做暗访记者3年了,他说其实暗访记者的职业生命并不长,“就好比我今年做了,领导可能就得把我放一阵不再做暗访,毕竟还是有暴露的风险”。

CCTV暗访记者的卧底生活
富豪相亲挑战公序良俗
爱情猎头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