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拥堵由来已久。虽然官方在持续采取治堵措施,但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超过3/4网民对明年的拥堵状况“持悲观态度”。
每隔一段时间,北京的“首堵”之名似乎就会被人想起。而近期,“撬开”这一潘多拉盒的是120急救车。2012年12月7日,一辆急救车因交通拥堵,花40分钟才跑完3公里,车内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丧生。在舆论的反思声中,社会车辆“不让道”领受了大部分指责,而“无道可让”,却是另一重无奈现实。
北京的拥堵由来已久。虽然官方在持续采取治堵措施,但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超过3/4网民对明年的拥堵状况“持悲观态度”。在拥堵已由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的今天,找出拥堵的几大病灶再下药,迫在眉睫。
病灶一:
占道停车、施工加剧“道少车多”
2012年11月底,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全市机动车的最新保有量已突破518.9万辆。尽管该增幅已较去年下降了78.1%,但“仍超过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车辆指标18.9万辆,远高于国际其他城市。”
“限行”“限号”之余,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也在努力“建路”。《2011年北京市交通发展年报》称,2012年会力争使城市快速路达到300公里,建设城市主干路300公里,建设城市次干路、支路微循环系统400公里。但是记者发现,占道停车和占道施工,却在不断地“蚕食”已寸土寸金的道路空间。
据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员会发布的数字,北京所有停车位仅有约250万个,远低于机动车保有量。停车位的“高度稀缺”,令一些车主不得不打“占道”的主意。
兴修地铁、公路养护等占道也在困扰着一些人的出行。截至2012年12月9日,北京共发现公路养护事件约2.2万件,日均发现65件。“一堵就堵死,催也催不得”成很多车主的直观感受。
病灶二:
公交网络“不成网”反成“拥堵源”
“私家车数量猛涨只是表象,而深层问题是:北京公共交通不够发达,人们被迫开车。”这是不少网民赞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治堵的理由。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王旭东认为,发展公交也需合理规划,不然公交自身反而会成“拥堵源”。
“线路设计不够科学,是北京公交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说,“尤其是主线和支线的设计规划上不够合理,人们出行的直达效率会下降。”
陈艳艳教授还表示,公交线路自身过分重叠,会令公交自身产生“内部拥堵”。王旭东还提示,目前北京大力发展“大容量公交车”的做法,可能反而加剧拥堵。
病灶三:
“低密度”地铁难和道路互补
由于不会占用宝贵的地面道路资源,“大力发展地铁”也是很多公众的呼声。
“目前看来,北京的轨道交通网络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北京交通大学姚恩建教授表示。“缺口”首先体现在总路程数相对“不足”。
对比几个主要国际大都市可见,北京目前每3万多人有1公里地铁,而同1公里地铁在纽约是1.9万人,在伦敦是约1.8万人,柏林则是0.7万人就拥有1公里轨道交通(含地铁和城铁)。
“低密度、高运量”,也被认为是北京地铁的缺憾之一。
最重要的是,受访专家认为“北京的地铁网络难以跟道路形成互补”。
“对于北京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集中连片的城市,地铁网络应该采取‘环状’与‘放射状’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并且中心区域的线路有多条轨道交通并行,来分散地面客流。但北京的地铁网络更像是网格形状,放射状线路较少。”姚恩建教授说。
病灶四:
“最后一公里”倒逼私车出行
早晚高峰“打车难”,拦到车却遭遇拒载、挑活儿、议价……出租车本来是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但在陈艳艳教授看来,其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
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北京出租车约6万余辆,“是上世纪90年代的规模”。总量失衡首先令“打车难”逆势难扳,而新出台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中明确,2015年前,出租汽车总量仍将在6.66万辆左右。
总量不增的条件下,为了让出租车的作用更大一些,陈艳艳教授建议从政策上给出租车以更多便利。
更多专家提出,自行车作为绿色环保又便捷的交通工具,应该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方案。但在中国,自行车的地位却在无可阻挡地“边缘化”。
“自行车停车难,非机动车道被挤占得越来越窄,尤其是违章停车加上途经公交车站时极度不便,都严重影响到自行车的路权和安全。自行车出行,变得既不方便又不健康。”问及“为何不骑车出行”,大多数网民作出了上述回答。
病灶五:
“中国式过马路”下的素质短板
“不看红灯、绿灯,攒够一撮人就走”,日前,一段名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视频红遍网络。在受访专家看来,这反映的不止是行人的素质短板,某种程度上,也是国人出行习惯不佳的综合体现。据报道,2012年1-10月,全国平均每天有2.6人死于“闯灯”。
车主的驾驶习惯也有颇多问题。强行并道,强行掉头,直行车停在右转道上……这些都是每个司机都可能遇到过的不良驾驶习惯,每每激起身后“堵成一片”“怨声载道”。
“一座城市的交通要想顺畅有序,有赖于所有的道路使用者遵循规则。然而在北京,不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还是行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漠视了一些规则。”北京交通大学李克平教授认为。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贾元华教授提示,“各方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国民教育问题,也需要交通管理者的宣传和倡导。”“让老百姓认同这个观念:遵守交通规则对大家都有好处,炫耀式的价值观不可取,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