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境外华文电波正在消失

王钟的 姚祎垚 《 人民文摘 》(

    在播出47年后,德国唯一的对外广播电台“德国之声”,于2013年1月1日停播中文短波节目。“德国之声”中文编辑部主任冯海音在两个月前的官网中文公开信里宣布这一消息时,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德国之声’必须节约经费。”公开信中说。

    综合我国主流权威媒体报道,国外三大影响力华文广播为:BBC、“美国之音”、“德国之声”。

    “美国之音”去年也曾传出停播中文短波的消息。新华社当时引述“德国之声”对此的评价:“如果‘美国之音’(中文)最终停播,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当年国会预算中,涉及“美国之音”的部分好说歹说到底是过了,“时代还没终结”。孰料,“德国之声”自己“先行一步”。

    2011年3月,还差55天就满70岁的BBC中文广播在“友谊地久天长”的苏格兰民乐声中“寿终正寝”。

    现在,“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最多的国家。”美国时任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在解释裁撤中文广播电视的决定时说。

    “摆在BBC中文部面前的两种选择是:或停止短波广播,或削减网络新闻业务。”时任BBC中文部总监李文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文部选择了抛弃前者。

    “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为我们开辟了资讯传播的新途径。”“德国之声”的公开信里也称。

    在美国禁止听“美国之音”

    “美国之声”在中国的名气,比在本土大得多。

    格里高利·加兰是美国国务院非洲事务局里的一名协调专员。8岁那年,他收到的圣诞礼物是一台短波收音机。不久,他迷上了一个叫做“美国之音”的电台。直到很多年后,格里高利·加兰才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违法的事情”。

    美国明令禁止“美国之音”对美国国内广播。张辛欣就曾对媒体透露一个公开秘密:“美国之音”的工作人员全部由政府录用,工资由联邦政府财政开支。

    太平洋彼岸另一位“美国之音”粉丝、中国听众余影,当年则通过“美国之音”,收听到了尼克松的总统辞职讲话。“这老头真可怜”,他当时觉得。

    这位时任电工不知道的是,正是“这可怜的老头”,“使得‘美国之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红中国,得到无干扰收听。”40年前,从尼克松走下舷梯向周恩来伸手的那一刻起,“美国之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呼,开始替代此前的“共产党中国”“大陆中国”“红色中国”称呼。

    “‘美国之音’在大陆的影响达到最高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当时一度出现半导体收音机脱销的情况。

    有记者检索人民网“人民数据库”发现,1949-2008年,《人民日报》共有471篇文章提到“美国之音”中文广播,涉及评价多为负面。

    BBC中文的头儿不懂中文

    BBC吃的也是“公粮”。按BBC体制,其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和英国看电视家庭交付的英镑牌照费。值得注意的是,BBC中文部所属的全球新闻部,部分经费还来自英国外交部。

    BBC中文短波开播时,十几位工作人员大都是从中国战场上逃亡英国的华人。来自《看历史》的报道也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之音”打暑期工的台湾女大学生赵克露发现,那地方其实是一个博物馆,“美国之音”里“潜伏”着诸多中国现当代名人后代,如像黎元洪之孙上世纪40年代末,能从大陆直接移民美国,并用英文通过“美国之音”公务员考试的,基本都有这样的出身。

    想加盟BBC,从二战直到冷战结束,“英国军事情报六处都会调查身份,看你是不是间谍。”在BBC中文部工作三十余年的康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战争期间,总有一个神秘人坐在播音室,一旦有人乱说话,神秘人会立即切断信号。

    其实谁也不确定,神秘人是不是听得懂播音员在说什么。康艺称,她知道有一任神秘人,就是附近教堂的神职人员,那人只是在中国传过教。

    BBC中文广播的头头们听不懂中文的现象,一直持续到BBC中文台关闭。一位BBC中文记者曾在直播前去餐厅吃饭,吃着吃着,时间过去了。直播间里的技术人员一看没人播新闻,只好用提前录制的专题节目替代,也得过关。“反正那个不懂中文的头儿不会去听节目,就算听了,也不知道里面在说什么。”康艺据此认为,BBC中文短波早该关了。

    中文广播过时,新媒体的胜利?

    在“美国之音”中文去年一度声称日子过不下去前,一档名为“OMG美语”的在线网络节目已在中国网路不胫而红,这档节目正是由“美国之音”制作的。

    “OMG美语”主持人是一位24岁的美国姑娘白洁。“这个大眼睛的姑娘会告诉观众强颜欢笑(forced smile)、咯咯傻笑(giggle)和皮笑肉不笑(putona false smile)的地道美语说法,也会用夸张的动作来讲解如何用美语形容脸上的‘各种屎’。”《青年参考》介绍说。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这个娇小玲珑、满头金发的少女白洁,迅速成为中国粉丝心目中美国俚语标志性的翻译员。“如果我的英文老师是她,我又何必在英语课上看《红楼梦》?喜欢传统文化的我,也很欣赏美国文化。”一位中国网友表示。

    中国网友成立了白洁粉丝团,组建了粉丝团微博,在百度建立白洁贴吧,交流着对美女主播白洁的喜爱。《华盛顿邮报》的评论透露:“OMG美语”一直受“美国之音”高层重视,他们认识到嬉嬉哈哈的另类节目对吸引青年至关重要。许多青年更喜欢上网,而不是通过电视或无线短波,收听收看死板的传统新闻与文化节目。

    而BBC中文短波消失后的第二个月,BBC中文网实现24小时滚动直播。从内容设置看,和“美国之音”一样,BBC中文也试图突破广播的限制,努力适应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

    “这里是‘美国之音’,每天这个时候我们都将向您谈论美国和战争。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们都将向您报道真实的消息。”70年前的2月24日清晨2点30分,在纽约西54街一个带有大橱窗的建筑里,“美国之音”第一次用外语(德语)广播这样开场白的台呼,而今在互联网上很难再听到了。

    互联网精神里喜闻乐见的,是“大家好,欢迎来到OMG美语,我是白洁,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会播出一个节目,一起来学最新的、最地道的美语。”

    不谈政治,这些还未消逝,或已消失的境外电波中文台,其实承载的是一个人,以及一个时代的记忆:“这里是从美国发出的一个声音(二战时期‘美国之音’)……”“莫斯科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对中国听众广播(中苏交好时期)……”“各位听众,这里是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都平壤播送的‘朝鲜之音’……”“这里是‘德国之声’……”“这里是伦敦BBC、英国广播电台……”

国外如何拒绝“剩宴”
外国政要的“路上”排场
英国王室宝宝的生与养
日本教师为何频患精神疾病
境外华文电波正在消失
奥巴马手机耗资1.1亿
多伦多公交“怪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