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也随之名声大振。现在就让我们来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
1937年9月11日,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广灵、灵丘一线的汤恩伯部十七军及七十三师与敌军鏖战8个日夜后,撤至平型关一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长城一线布防御敌,以杨爱源为右路总司令,接替汤恩伯指挥;傅作义为左路司令,七十一师集结繁峙,七十二师集结代县,作为预备队。新编第二师至繁峙沙河待命,第十五军至凌云口一带策应。平型关一线布防完成。
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归入第二战区序列,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林彪、聂荣臻所部一一五师于9月14日抵达平型关南大营镇待命。八路军不进行正面阵地防御,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击破敌后方交通线和兵站据点。
9月22日,日军二十一旅团在战车配合下向平型关阵地进攻,被我七十三师击退。23日,日军再次向平型关、团城口进攻,我军与敌展开血战。
23日,阎锡山令傅作义部投入战斗,与杨爱源联合指挥作战,金宪章新编第二师、郭宗汾七十一师、傅作义三十五军,向前线开进,令八路军一一五师自阵地右翼向北攻击平型关敌军侧背。此时,一一五师已经进至平型关东的冉庄、东长城村一线。由于我军力量增强,25日,我军将进占团城口的日军二十一旅团主力包围。
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个团及骑兵营向灵丘方向前进牵制敌人。24日夜,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在平型关东北山区设伏,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一个团断敌退路,以一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一个团为预备队。
25日晨,敌二十一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向前线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伏击地域,经过约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至13时许战斗结束,一一五师取得首战大捷,这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将日军包围在东跑池一带的盆地。但是国民党军队却没有按照计划出击,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
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成功的同时,傅作义、杨爱源等部,加紧收缩围攻团城口敌军二十一旅团主力。
双方在平型关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相持不下,死伤累累。由于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我军茹越口、铁角岭阵地失守,平型关正面阵地腹背受敌。9月30日夜,前线各部队奉命撤离,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战役是忻口会战的前期阶段,平型关战役也是“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最顽强的抗击,几乎将有“钢军”之称的日军二十一旅团全歼。虽然因敌增援解围,平型关战役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却给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让他们看到速战灭亡中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配合作战。
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虽然没有进入正面战场,但是首战就取得了胜利,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
从战役角度看,平型关战斗是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侧后伏击战,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歼灭的是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个辎重部队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的二十一旅团,更不是坂垣师团。
平型关战斗的意义,主要是政治上的。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友军树立了榜样,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希望。这次战斗,也使八路军认识到了日本军队的特点,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教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与多派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协同作战,这次合作的成功,为以后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自《172个被误读的历史真相》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