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我们说服了五角大楼和北约

邱永峥 郝洲 《 人民文摘 》(

    《跟着美军上战场》

    人民日报出版社

    美军在那里进行着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我们要亲眼见证这场中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战争,所以,我们必须去。无人愿意战争,但不可不知道战争。  

    2010年9月1日晨7时55分,我们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小时站在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驻阿联军)专用机场大门前。

    2010年3月初,我们首次叩响驻阿联军大门时,却被以“无内部人员接待”为由拒之门外。时隔半年,我们拿着随军采访邀请函,再次站在军用机场大门前回首一切时,不禁感慨万千——

    当我们第一次踏上阿富汗这片土地时,正值以美军为首的驻阿联军与阿富汗国民军,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的马尔贾地区发动代号为“共同行动”的大规模战役。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2月1日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并计划在2011年夏天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这场战争已经打了整整9年,但却鲜有中国人知道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也从来没有中国人能近距离目睹美国军队在阿富汗的作战。

    我们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申请随驻阿富汗美军地面部队进行嵌入式采访!

    这个念头把我们自己也吓了一跳,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再也没有中国媒体有机会对美军作战部队进行采访。

    此时的我们对申请流程一无所知,抱着一探究竟的念头,我们来到了喀布尔的驻阿联军总部。

    驻阿联军总部的围墙被一个个2米厚、5米高,上面还架着1米多高带电铁丝网的水泥墩包围着,任何外来车辆在距大门50米之外就被拦了下来,访客只能步行前往。在门口执勤的是一个英国兵。在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用很不解的眼光看着我们说:“联军媒体中心不是在机场那边吗?”

    我们好不容易才打探到喀布尔国际机场驻阿联军专用机场。当天警戒大门的是德国士兵。在查看了我们出示的记者证之后,德国大兵发问:“你们提前联系过吗?里边有没有人出来接你们?”

    “我们是第一次来喀布尔,也是第一次跟驻阿联军联系,所以想去媒体中心去拜访一下负责人。”

    “根据我们的规定,没有人接,你们不许进!”

    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德国大兵打电话给媒体中心,转达我们的要求。那个德国大兵打完电话后就继续检查从基地大门进进出出的车辆和行人。所有的人——包括在基地内打工的阿富汗当地人——都将出入证挂在明显的位置,即便如此,在走向大门的时候,所有人的双手也都要放在哨兵一眼能看清的地方,以示没有携带武器。进基地的车辆都必须在大门外50米处停下,执勤的德国兵会用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确认来车有联军颁发的特别通行证之后,才会打开绿灯放行。

    半个小时里,带班的德国大兵又打了四五个电话,可惜我们得到的最终回答是:“对不起,你们不能进去!”

    直到我们随军成功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首次沟通会失败:第一,驻阿联军由49国的军队组成,各国军队都承担不同的职责并有独立的指挥系统,互相协调颇费周章;第二,即便是那天放我们进去了,从大门到基地核心地带光开车就得20分钟,如果没有人开车带路,根本不可能知道媒体中心在什么地方。在离开机场大门前,德国大兵给了我们一条很重要的线索:驻阿联军的官方网站上有国际媒体申请随军报道的全套流程。

    回到我们下榻的饭店,登录驻阿联军的官方网站,上面果然有全套的媒体注册和随军申请流程,不过要提交的文件中有很多是我们在喀布尔无法完成的,比如说报社介绍信、需要报社领导签字同意的“生死状”,以及中国保险证明等,于是我们决定先回国再作计议。

    一回北京,我们立刻按照要求准备材料,我们花了足足两周时间才把这些材料备齐,申请了驻坎大哈的联军南方司令部的随军采访,另外还申请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随军采访作为后备,然后将这些材料做成电子文档,压缩并通过邮件发送到联军专用的电子邮箱。

    一切完成之后,我们长出了一口气,心想:这下应该能赶上6月份的坎大哈战役了。谁知,这一等就从4月初一直等到了5月中下旬,就是看不见来自驻阿联军的邮件。按照网上留下的联军媒体中心的号码打过去,也总是打不通。

    眼瞅着坎大哈战役就要打响了,我们带着文件到了阿富汗。有了上次的失败教训垫底,不怕联军再给我们吃闭门羹。算下来我们还有充裕的时间,就再次前往巴基斯坦,打算先去印巴实控线和巴基斯坦部落区进行采访。

    恰是此次巴基斯坦的采访行程,让我们结识了随美军采访申请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巴基斯坦三军公共事务办公室的伊什蒂亚克少校。在我们去印巴实控线采访的途中,伊什蒂亚克少校全程陪同,他曾经在阿富汗的联军总部工作过一年多的时间。

    伊什蒂亚克少校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我们搞到了在驻阿联军媒体中心专门负责外国媒体联络官的手机号!

    一到喀布尔,我们就拨通了联军媒体联络官的手机。等我们报上姓名后,他惊奇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个手机号的?”这其中的秘密当然不能让他知道了,再说了,还可以显摆一下中国媒体的“神通广大”。 

    媒体联络官倒也没有继续追问:“我能帮你们什么呢?”

    “我们是中国记者,今年4月提交了随军申请,可直到现在都没有答复,我们想问一下进展如何?”

    过了五六分钟的样子,对方传来了一个让我们感到很意外的回复:“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你们提交申请的记录。”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难道这两个月在北京的等待纯粹是一场空等?可是我的邮箱明明没有投递错误的回复呀?这个谜至今未能解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立马再向联军提交随军申请。与上次不同的是,我们手上有这个媒体负责人的手机号,直到我们确认对方接到我们的申请邮件后,我们才算吃了“定心丸”。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在这回只等了4天,我们就接到驻阿联军南方司令部的回信,说我们的申请已经送到他们那里,但他们的随军申请名单上有120多位记者在排队,需要耐心等候。我们随即在阿富汗展开其他采访,但直到第二次阿富汗之行结束,坎大哈战事仍未展开,而随军计划再度陷入停滞。

    不过,在我们即将离开喀布尔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至少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驻阿富汗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将军捅了个大娄子。2010年6月22日,美国《滚石》杂志刊登了一则长篇专访,详述了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及其属下在巴黎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套房内闲聊时如何调侃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众多高官,并讥讽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政策。因为这篇文章,麦克里斯特尔丢了司令官的宝座,也正因为此事,以及其他诸多的客观原因,坎大哈战事被延迟了。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机会亲眼目睹美军攻打坎大哈的主要战事。

    接下来就顺利了许多。我们刚回北京就接到了驻阿联军南方司令部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说在9月1日~15日期间,有一个随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坎大哈参加作战行动的采访机会,问我们愿不愿意参加?

    101空中突击师?不正是《兄弟连》的原型吗!

    当我们接到同意接纳我们进行嵌入式采访的全套文件后,我们才知道为什么难,因为我们的申请得经五角大楼、北约总部、美军中央司令部、驻阿美军司令部、驻阿联军司令部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师部的一致同意。再加上众所周知的美军警惕中国媒体的政治因素,所以能于2010年7月5日最终获得同意实属不易。

我们说服了五角大楼和北约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