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百问不倒”赵启正

吴渤 王晓兰 《 人民文摘 》(

    在担任政协发言人的数年里,赵启正给中外媒体留下了“博闻强识”、“幽默直率”的印象。

    “浦东赵”、“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中国公共外交的领军人物”,这种种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以全国“两会”政协新闻发言人身份站在金色大厅,面对各路媒体记者聚集的目光和长枪短炮的镜头,赵启正每年都能侃侃而谈,他的回答总能让记者们感到“过瘾”。最让中外媒体称道的是,他从不拿“无可奉告”做挡箭牌。

    “全国‘两会’是我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    

    曾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长达7年,并已连续四次担任全国“两会”政协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对于“媒体大考”从不敢懈怠。他笑称这段时间是他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在第一个新闻发布会率先面对媒体,处境很‘危险’。”赵启正坦言,自4年前担任全国“两会”政协新闻发言人,深感“使命庄严、责任重大、压力重重”。

    政协是一个参政议政的机构,各个领域的事务都可以从政协的角度提出看法,因此媒体提问也涉及广泛。有人说新闻发言人是高危岗位,根本不存在问不倒的发言人。  

    话虽如此,赵启正还是想做到“百问不倒”。他说:“平常我也用功,每天都要阅读国际新闻,绝不仓促上阵。我从1月就开始准备,开会前两周更是‘不舍昼夜’,准备了上百个问题。”他形象地把发布会喻为记者和发言人之间的乒乓球比赛,是否精彩取决于双方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新闻发布会是否成功取决于我和记者的合作,有意思、有故事性的题目是记者发给我的好‘球’,记者发的‘球’好,我才能回得好。”他热切地希望,记者“能在提问上下更大的功夫”。

    自1983年6月全国“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至今,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的共有12位。面对着媒体背后来自公众的期待,72岁的赵启正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能够做得更好,尽好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和发言人的责任。

    有“中国形象大使”之称的赵启正,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科技部门工作20多年后转向政府,上世纪90年代主政上海浦东的业绩曾为人称道,但他说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是从上海市委到国务院新闻办成了一名新闻官。

    “过分幽默会出错”

    幽默感是最易令对方产生好感与共鸣的,赵启正的讲话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比如他出访美国的日程是先到耶鲁再去哈佛。在耶鲁大学时,宾主相谈甚欢。赵启正临走时就笑问:“如果耶鲁已经征服了我,还有必要去哈佛吗?”对方一听大乐。到了美国最早开设公共外交课的南加州大学,他便说:“我在耶鲁和哈佛没有得到我所要的答案,希望能在这里听到。”令南加州的教授们十分开心。与美国广播协会主席交流时则开玩笑地说:要为对方访华拟定演讲稿,使得现场气氛非常轻松。

    经常参加“两会”的记者发现,赵启正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抖包袱”,有点儿小幽默,给外界留下很深的印象。对此,赵启正对自己的要求是:“第一是正确。我必须说正确。如果说错了,什么幽默也白搭。第二是要简明,因为时间有要求。第三,要生动。就是用平常的话,不能用文件语,文件语是书面语,你们不好记,也‘发’出不去。最后,才是有点儿幽默,千万不要过分幽默,过分幽默会出错的。幽默是辅助的,有一点儿是好的,多了就不好了。”

    有人问他,这些幽默的小段子都是事先想好的吗?他说:“这个不是事先想好的。幽默是事先想不起来的。就是到这种场合下,一个偶然的灵感出来,不是事先准备的。事先准备的一定不幽默。为什么呢?它跟你们的问题不呼应。幽默不是事先背下来的,还包括引用的一些古人的话,也是临时想起来的。”

    当记者问赵启正当了政协发言人以后,在历次新闻发布会上有没有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或者令人头疼的记者?赵启正说:“当然有啊。我最担心的是被问到我不知道的事,这样我就非常尴尬。最近的就是去年吧,美国之音记者问政协一年花多少钱。我怎么回答的?我说你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花的还是不少的,由一位秘书长负责。他花钱的原则是,要办好事,又要节省。我知道以后,用E-mail,或者短信告诉你,这是原话。”

    一位台湾记者评论:“虽然他(赵启正)答不出来,但答得极其严密,没有漏洞。”赵启正说:“我加了一句‘但我想,花的还是不少的’,就等于打了预防针。然后我立刻去查,立刻发表,立刻告诉他。发表的时候还挺有意思的,那位美国之音记者说,他先报道的话,会有很多中国记者问他的电话,让我知道之后,一定告诉他们。这对我是个提醒,我先告诉外国人,后告诉中国记者,这不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吗?不行。先发表在网上,上网一两个小时之后再告诉他,这是细节。但到今天为止呢,有些网民跟我‘算账’了,说要告诉花了多少钱,到今天还没说,批评我说话不算数,说我滑头。实际上是他没注意到。所以,当发言人受委屈是很多的。”

    “我已经超龄,必须退休了”

    在担任政协发言人的数年里,赵启正给中外媒体留下了“博闻强识”“幽默直率”的印象。深入浅出是赵启正一贯的讲话风格。他曾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公共外交理论方面不艰深,但实践需要高度的智慧。对于有些教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想把公共外交变成高深的书斋学问的做法,赵启正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深奥的问题说浅显,主张以故事或案例的形式进行交流(如美国二战时飞行员吉米·福克斯的故事),除了效果更明显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来。

    事实证明,这样的对外沟通技巧更有感染力。在他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的四年里,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

    从主管浦东开发的上海市副市长,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再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心愿始终如一。

    与此同时,赵启正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带着一批研究生。而49年前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时,他的专业却是核物理,从事的是科研工作,他当时是上海航天部的第一个高级工程师,也是最早的教授级工程师,他还有好几个发明。40岁后开始从政,对于没有继续的科研事业赵启正偶尔也回觉得有些遗憾,但他后来觉得这是时代的需求。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赵启正妙语连珠,结束了延时45分钟的发布会。这位已72岁的发言人在会后向媒体坦言:“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我已经超龄了,必须退休!”对于几年来当新闻发言人的最大感受,赵启正表示,作为记者,一定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并且问题的着眼点要以小见大,才能成功。他说,他当发言人从来不用技艺,而是用思想。

    综合自《人民政协报》《南方都市报》

梁光烈:54年戎马生涯
“百问不倒”赵启正
以柔克刚的马克卿
隋翚:首位成为联合国高官的中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