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美国国企老总的薪酬难题

◎刘洪 《 人民文摘 》(

    在美国,私企是主流,国企是少数派,国企老总当得也窝囊,薪水有时还得不到保障。譬如,按照美国政府最新的规定,美两大国企——房利美和房地美首席执行官今年的薪水,将比2008年削减75%;新聘的CEO,年薪将只有50万美元。

    “两房”是美国房贷市场的霸主,中国以前购买美国机构债券,主要就是“两房”债券。但这两家企业一直是美国政府的老大难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为避免这两个巨无霸垮台将美国经济推入深渊,华盛顿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出手将其国有化。

    但即便如此,“两房”还时不时给奥巴马政府制造些麻烦,最大的麻烦,即所谓“金色降落伞”问题。“金色降落伞”意指许多企业在危机中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仰仗政府救助,但企业高管却依然逍遥自在,赚得盆满钵满后轻松离开。

    以“两房”为例,为填补企业的巨额亏空,美国纳税人已累计贴补了1500多亿美元,但破落国企的高管却依然收入颇丰。“两房”的12名高管在2009年和2010年的工资与奖金总额达到了3500多万美元。其中,房利美首席CEO迈克·威廉姆斯独得930万美元,房地美CEO查尔斯·霍尔德曼独得780万美元。这种薪酬且有水涨船高之势,2011年威廉姆斯年薪达到了530万美元;霍尔德曼稍为逊色,但也维持在380万美元的高位。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这种极端不合理状况,难免让美国纳税人“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在美国,纳税人很愤怒,作为代表的议员就要发飙了。不少议员就表示,既然“两房”是国企,那老总就应该参照国家公务员的薪酬待遇。众议院住房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斯潘塞·巴克斯就说:“两家公司现在归纳税人拥有,因此,两公司的职员薪酬也应与之相适应。”

    但美国有句俗话:有钱的人当官,当官的没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公务员薪酬属于美国中等甚至偏下的水平,与华尔街大佬不在一个档次。以美国最高公务员——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为例,其年薪也不过40万美元;而“两房”主管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代理主任爱德华·德马科的年薪,更只有24万美元。

    虽然自己薪水不及旗下老总的九牛一毛,德马科还不得不苦口婆心规劝议员,“两房”高薪大幅削不得。道理很简单,一将难求,给国企老总高薪,颇类似于“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苦肉计。如果真将“两房”高管当公务员对待,一样薪酬,一样待遇,用德马科的话说,结果必然是“两大公司管理团队集体离职……而我们需要这些专门技能的高管来完成公司业务”。

    于是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纳税人的朴素情感,我们大家还在受苦,国企老总凭什么将纳税人的大笔钱纳入自己腰包;另一方面则是非常现实的市场行情,如果薪酬低了,人才笼络不住,国企不仅不可能赚钱,还可能赔更多钱。这种国企老总薪酬难题,其实很多国家都碰到过,只不过受“两房”之苦的美国人更加敏感、更加愤怒而已。

    于是,两相权衡之下,德马科只能采取骑墙政策:考虑到民怨沸腾,“两房”高管薪酬肯定要降;但考虑到可持续经营,也不能真将企业老总当公务员使唤,给他们一点甜头和盼头也是必须的。新的薪酬方案执行后,“两房”高管薪酬比花旗、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等金融私企高管薪酬平均值低了约一半,但仍比总统奥巴马要高了不少。

    这样“和谐”了一下,国会议员虽仍有抱怨,但基本满意。巴克斯就说,虽然他仍期望将这些高管纳入公务员工资体系,但新方案好歹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对德马科来说,新的棘手问题又来了,这么低的薪资,能吸引到真正的人才吗?毕竟,不能指望华尔街精英都是活雷锋,而正是在薪资等一系列问题上闹得很不愉快,威廉姆斯和霍尔德曼都已表明离职意向,而德马科也正忙着找他们的接替人选呢。

    摘自《新民周刊》2012年第10期

卡米拉:纠结的王室生活
日本“失去的十年”:经济泡沫破灭背后
国外领导人全球就医路线图
福岛50勇士今何在?
美国国企老总的薪酬难题
全球八大高福利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