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老有所依不容易

——三个家庭的养老账本

王炜 《 人民文摘 》(

    养老金刚够日常开支

    退休职工汪丽娟:省吃俭用攒医药费

    58岁的汪丽娟2004年从江苏常州市变压器厂正式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7年来,退休职工养老金从当初的800多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左右。但汪丽娟发现,自己退休后唯一的收入来源——养老金尽管一直在涨,却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

    丈夫去世早,汪丽娟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前几年,母子俩卖掉旧房,搭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又从银行贷款,买下了现在住的这套房子。

    对汪丽娟而言,自己的积蓄非常少,养老几乎全部要指望每个月1600元的养老金。

    在汪丽娟的日常开销里,每个月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电话费等固定支出接近200元。一天三顿饭,每天买两样蔬菜和一样荤菜,至少也要三四十元,还不包括买水果、牛奶等。这样,即便每顿饭都在家吃,一个月开销也不会低于1200元。剩下400元零花,差不多刚刚够用。

    对于汪丽娟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近两年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很明显,她很少买价格较贵的时鲜蔬菜吃,很少吃水果,以前自己最爱吃的鲳鱼,因为价格翻了2倍,也很长时间舍不得买。

    “享福谁都会,但到我这个年纪,不可能再去找工作、赚钱了。将来的生活,只能在养老金的范围内节约一点,量入为出。”汪丽娟说,“物价比工资涨得快,实际生活水平停留在原地,甚至还有一点下降。”

    总的来说,汪丽娟对现在“过得去”的生活还算满意。儿子不定期地给她几千元补贴家用,省吃俭用的她还能存下一些钱。

    但她对未来常常担忧。最担心的是自己年纪更大一点后,身体不如现在硬朗,看病吃药要花很多钱。

    汪丽娟时常回忆自己年轻时活力四射的样子。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渐渐变老,走路没以前那么快,记忆力也没以前好了。有时候她会悲观地认为:“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买套房子来养老

    城镇职工温超:积蓄存银行“贬值”,投资房产应对通胀

    43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温超在京东的河北燕郊买了一套70平方米房子。总价41万元,温超首付16万元,贷款25万元,20年还清,现在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房贷。

    “房贷还清时,我正好60岁,估计也干不动这一行,该休息休息了。”温超说,“城里的房子咱买不起,到燕郊去投资,勉强还能凑合。”

    温超是一位乐观有趣的北京人,说话时脸上总挂着笑容。但做出“买房养老”这个决定,却是出于对未来预期悲观的无奈选择,并且要承担很大风险。

    用他的话说,开出租车“给人打一辈子长工,自己什么也剩不下”。每天起早贪黑,交完高额的“份儿钱”,每个月能省下三四千元就算不错了。这两年油价、物价不停地涨,这笔收入“越来越不值钱”。而出租车公司的养老金“少得可怜”,“除非中彩票”,否则根本不足以应付老了以后的生活开支。

    更让他着急的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存下的十几万元放在银行里不断贬值。“照物价这么个涨法,20年后这点钱可能只值现在的一半。”

    温超买了房子,每月要多支出一笔房贷,生活变得拮据多了。以前温超抽的是10元一包的中南海香烟,如今降格为4.5元一包的白沙。“没办法,总不能老了以后温饱都成问题吧,就算为将来吃苦了。”

    不懂经济学的温超也深知,“买房养老”并非没有风险。房价不会一直像前两年一样涨下去,万一房价下跌,燕郊这种偏远地方肯定会先跌。即便房价涨,如果涨的幅度很小,可能还抵不上贷款支付的利息……

    但是,除了靠买房“赌一把明天”,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

    “我没什么文化,本来干这行就是混日子。将来自己的命运很难完全靠自己掌握,好也罢,不好也罢,也都能过下去。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有出息,她能过得好,我辛苦一点也没什么。”

    在通往首都机场的高速路上,温超开着车以100公里的时速奔驰,初夏的夕阳很美,道路仿佛是金色的。他希望自己和家人的前景也是如此。

    自己给自己保障

    农民工高彩玲:没有养老保险,只能拼命打工存养老的钱

    51岁的山东聊城人高彩玲同时做着两份工作。两份工作加起来,每个月可收入2800元左右。丈夫刘双喜也在打工,收入约2000元。

    两人每月将近5000元的收入,在当地普通家庭里算是不错了。但是,他们依然很省,每个月的吃穿用度花销仅千把块钱。

    对未来,他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多年前从农村进城打工,一直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不像城里人一样,到了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

    为了儿子结婚,夫妻俩去年硬着头皮在聊城给儿子买了套房子,不仅每个月要还1700元房贷,首付款还向亲戚借了6万元。这让“从没欠过债”的两口子,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多赚点钱,55岁的丈夫刘双喜也在到处找另一份工作。但是,“我能干得动的工作,人家不要我这个年纪的。愿意要我的,多数是又脏又累的苦力活,我已经干不动了。”刘双喜说。

    再过几年,如果两口子有一天都没有力气打工了,那该怎么办?

    回农村?可能性很小。十几年来,尽管是打工,两口子也早就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靠儿子?儿子职业高中毕业,在一家企业当技术工人,每个月工资1500元,刚刚够自己花销。

    住政府的养老院?不是没想过,但是两口子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而且,即便住养老院,每个月也要交一笔钱。

    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现在打工多赚点钱,省吃俭用一点,老了以后有一点积蓄,“自己给自己保障,自己给自己养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高彩玲并不清楚具体的数据,但她知道,身边的老年人正越来越多。也许,等她和老伴六七十岁的时候,国家会更富强,会想出更多办法给老年人提供保障吧。

    摘自《人民日报》2011.5.19

许迈永副市长的土地生意
中国移动反腐风暴揭秘
面对离婚冲击波
老有所依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