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十二跳”背后的郭台铭

彼特 《 人民文摘 》(

    走进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就像闯入了一座巨大的迷宫:所有厂房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45万名员工散布在龙华几个厂区内,成为一只只没有名字的小蚂蚁,隐没在庞大的鸿海帝国里。

    这个庞大帝国的掌门人,是56岁的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

    一个复杂的资本家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父亲叫郭龄瑞,母亲初永真是山东烟台人。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在军中服役的郭龄瑞携家眷赴台。作为第一代外省人,郭家的生活颇为艰难。郭台铭兄弟姐妹4个,全靠当警察的父亲的微薄薪水生活。

    郭台铭头脑聪明,而且很能吃苦,在学校里是孩子王。因为他点子多,讲话富有煽动性,而被同学们称为“锅盖”。他就读的大学是台湾“中国海专”。这所学校顾名思义,以航海技术为主,在当年的台湾教育界并不突出。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服完兵役。当时,有个同学打听到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于是,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商量办厂,把订单接下来。他到台北县建设局注册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5万元人民币,其中的2.5万元,是向母亲借的。

    但是公司开得并不顺利,经营非常困难。第二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资,于是郭台铭向岳父借了17.5万元,硬把工厂顶了下来。

    1977年,鸿海的资本金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他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时候,一个土地掮客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当时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开始价格飞涨。有人建议郭台铭去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他把资金拿去买原料囤积,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当时郭台铭确实很犹豫,“但当我以一个工业经营者的心态作出决定时,就开始看得比较长远,想把公司的基础打好。”他事后回忆说。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那块地的价格涨了3倍。后来有记者问他为何不爱房地产,他答:“因为我天生命苦!”

    郭台铭说,因为不投资房地产,有朋友说他少赚人民币100亿元;但他认为一定要专心本业,他在大陆没有1平方米的个人房产,平时都住在公司宿舍,就连买私人飞机都是为了公务自费购买,连油费都没花到公司的钱。

    工作狂的军事化管理

    到了80年代初期,他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随之才开始起飞。

    1987年,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每天像个销售员一样拎着公文包去卖电脑连接器,但外国人十分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质量保证,不会轻易与原来的合作者分手。

    在接连吃闭门羹的情况下,郭台铭并没有灰心,他在康柏总部旁边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只要康柏有新的设计,当天郭台铭的公司就把图纸变成模型,这种惊人的加工速度和质量保证比,把康柏公司惊到目瞪口呆。这一做就做下去了,甚至一直到惠普和康柏合并,订单不降反增。

    郭台铭在下属中很有威信,他以军阀式的铁腕管理着鸿海集团。他是众所周知的工作狂,整天行程排得滴水不漏。

    他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起用大量博士的企业家,可是这些博士一点都没被当成宝。某位曾跑过产业经济方面的资深记者生动地描绘了郭台铭一次开会的情节。

    某次开会前,郭台铭坐着,他面前只有一张椅子,二十几个博士全站着,由郭台铭一个个亲自发问,问到最后,他说:“嗯,张经理讲得最好,事前有准备,你请坐!”其余的人继续直挺挺地站着,直到开完会。

    富士康的问题出在哪儿? 

    1988年,中国大陆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郭台铭看好大陆的投资趋势,于是,毫不犹豫地挥师登陆。

    在郭台铭看来,富士康绝不是媒体所说的“血汗工厂”,因为龙华厂工人的条件要好于大陆的平均水平,这也是公司能吸引新工人的原因之一。

    郭台铭在鸿海身先士卒。他一不爱名牌、二不开名车、三不注重打扮,自1974年起家后,36年来至今一年不曾休过三天以上的假。他有句名言:领导者的睡眠时间不应多于属下,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

    这是不是意味着富士康真的没有问题了?当然不是。富士康肯定有问题,而且还相当严重。这必须由台湾自己的产业经验说起。

    战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乃是个渐变的过程,许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起家,中小企业员工多属同乡人,这有助于发展出较好的劳资关系和管理模式。

    但大陆则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大陆是一种典型的骤变模式。大陆开放后,成百上千万的农村青年男女离乡背井往都市流动。无论企业主、劳工,在劳资关系上可说都没做好准备。许多台商可能从前想都没想过居然会开起员工数千数万甚至逾十万的工厂,如何管理,自然只得且战且走。

    其次,多数台资企业在工厂管理上都采取“层级管理模式”,它合理、公平、有效,但在情感纽带上却差了些。

    最后一点,许多青年男女离乡背井,漂泊感、前途茫然感、大工厂的疏离无归属感,自然成了他们互通的心情,而且强度极大,数千数万工人聚集的地方,情绪相互传染,不出问题才怪。

    在随后的善后处理中,郭台铭宣布除深圳厂调薪之外,包括昆山、山东等地大陆厂区,将比照深圳全面调高薪资。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指出,鸿海加薪后,薪资水平在全球各地排名都可望成为前几名企业。不只薪水增加,更要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还宣布,中国大陆员工只要工作满5年,未来可申请创业贷款人民币20万元回老家创业,并向鸿海进货。

    “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郭台铭现在已经“奔六”了,他说自己常常自问:我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2005年,刚登上财富与事业之巅的郭台铭,遭遇了人生中的致命打击:妻子林淑如患乳癌去世;2年后,他最疼爱的、最有希望接班的胞弟郭台成因血癌病逝。这两次变故,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郭台铭蒙了一层“悲情”色彩。

    他的第二任妻子曾馨莹是一位舞蹈教师,跳舞是她的兴趣,还可以赚钱。而她的理想,是希望能够教一些年轻人,或教一些模特儿。郭台铭说:“我觉得她蛮快乐的。”

    但他同时强调,作为从事制造业的一员,就没办法这样做。他举了台塑老板王永庆的例子:

    “你看王永庆老先生92岁了,有4家工厂,最后死在战场上。台塑总管理处的杨兆麟(总经理)跟我讲,他那时曾 经劝王永庆说不一定要亲自跑,但就是没有办法劝阻,他一定要亲自去解决美国的一些事情。我跟王老先生也谈过,我说,‘我绝对不会像你一样。’”

    摘自《财富堂》2010.7.14

“十二跳”背后的郭台铭
国美外史:三个女人的权力角逐
山西首富张新明出逃之谜
张朝阳:再战江湖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