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吴建民的外交生涯

宋庄 《 人民文摘 》(

    在外交舞台上,他潇洒自如地在各国穿梭往返,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外交官;在外交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亲历亲为,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好老师;而在那些充满思辨和深刻理论的著作中,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富有创见的外交家。

    偶然走上外交道路

    抗战胜利后,7岁的吴建民跟着父母由重庆旁边的一个小城迁回南京,进入南昌路小学读书。由于战乱,吴建民称幼时调皮的自己,小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但是到了高中,他的成绩科科都很优异,并一心想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属于国防外交系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前招生,班主任找吴建民谈话,希望他报考外院。吴建民总觉得当翻译就是跟在领导后面拎皮包,心里老大不情愿。可是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只能照办。他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心里失落极了。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执着坚韧不允许半途而废的。“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吴建民说,自己是南京人,有些发音不准,就在怀里揣一面小镜子,随时拿出来看口型是否准确。

    1961年,吴建民研究生只学了一年半,未及毕业就被借调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给中国代表当同声传译,从此开始外交生涯。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外交官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吴建民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他强调说,中外文化不同是优势而非劣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即“交流”。

    吴建民认为,外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外交”,一种是“大外交”。小外交是通常讲的政治外交,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相反,大外交意义广泛,视野开阔。大时代,当有大外交。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建民被多次问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外交生涯如何看待或总结。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选择,我还会选择外交。”

    的确,他的生命因为外交岁月中的艰辛与幸运而格外地富有价值,外交舞台也因为有了吴建民的个性外交显得生动丰满。

    爱国也讲方略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吴建民说,我们国家确实在崛起,这包含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国民心态的问题便突出了,吴建民指出:“人家说我好,高兴得不得了,人家骂两句非常沮丧,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人家说我好要想想,讲的是真好还是假好。讲我坏,要想想,有的是有点道理。另外喜欢拔高,喜欢对我们的成绩津津乐道。”

    吴建民主张一种平常的心态:“讲我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不好,也不必沮丧。我们有自己的方针,考虑世界的利益也考虑中国的利益。向世界说明我们的立场,心平气和,不必一碰就跳,张牙舞爪,好像很爱国,要有胸怀。”

    吴建民指出,应该理性爱国,之前有些人主张抵制日货,可是全球化进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产品95%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不愚蠢吗?他强调,不要被那种看来很激进、很爱国实际上误国的言行所忽悠,那是害国家的事情。

    50余年来,吴建民外交家的身份得以使他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崛起并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吴建民分析说,是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个进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打击巨大,但由于中国金融改革比较谨慎,因而对我们冲击小。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急于求成

    有学者提出,新世纪可能会出现文明的冲突,儒家文化会同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形成一个大冲突的局面。这个观点在世界上有些影响。

    吴建民认为,我们自己应该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国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革命的事件。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我想应该在变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21世纪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这一点,我想需要东方文明做出贡献。这个贡献是逐步的,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方文明,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持久和平。”

    吴建民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变成一个地摊文化、杂耍文化了。难道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剩这点玩意了?怎样把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东西介绍出去,必须好好动脑子。所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人急得很,恨不得今天就“放卫星”。其次,要认识自己。几千年的历史,究竟留下了什么东西?中华民族的支撑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第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听得懂。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9.24

吴建民的外交生涯
周有光: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
叶大鹰:一个红三代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