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家乐福走在十字路口

宋合营 《 人民文摘 》(

    2010年7月16日,西安的家乐福小寨店度过了关张前的最后一天,店里剩余的所有商品全部被打折销售一空。这是家乐福在当地处于营运状态的唯一一家店铺。

    西安“沦陷” 

    市井繁华地小寨,位于西安城正南方,方圆一公里内聚集了好几家大型超市,商场和中小超市也星罗棋布。实力雄厚的家乐福之所以会在这块黄金宝地败下阵来,很多人认为与所售商品不够价廉物美有关。家乐福没能在当地建立起独立的采购体系,物流配送成本高于西安同类型的其他超市。

    负面新闻不断也是西安家乐福的致命伤。2007年,小寨店曾因故意标高鸡蛋原价,然后再“打折”吸引顾客,被西安市物价局认定为“价格欺诈”,并处以罚款。同一年,曾在该店担任过店长一职的法国人白伟业,又因为劳动纠纷几次跑到店门口静坐,更是让家乐福颜面丢尽。 

    家乐福怎么了? 

    1995年,中国内地还是一个不完全开放也十分不成熟的市场。当年,家乐福远道而来,并带来了新的供销模式:它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批发商,把供货商手里的商品一次性买断,然后再转身变为卖家,小幅加价卖给顾客。这样,供货商开出的价码不断被压低,家乐福里的商品也就越来越便宜。低价很快吸引了中国百姓的注意力,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 

    冒险的“擦边球” 

    继家乐福成功试水中国市场之后,1996年,全球的大零售商们也陆陆续续来了。 

    但当时,国内市场远不像今天这样开放。国务院原则上只同意在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及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具体审批当中,还严格规定了“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资企业中,中方出资比例应在51%以上”。 

    这些政策限制让其他几家洋超市望而却步,唯有家乐福敢于做“擦边球”式的冒险。 

    它的路数非常中国化,像极了历史书上的“曲线救国”。以首家在华店铺——北京国展旁边的创益佳店为例,家乐福先是和一家名叫“中创商业”的中资公司合作,在中国注册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不能投资,也就是说,家乐福不能真正进入连锁企业的经营业务。于是,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空壳的商业公司“创益佳商城”,作为中创全资的子公司。这样一来,创益佳就可以不受有关政策的限制而进行商业经营活动。最后,创益佳公司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家创公司的大股东,家乐福集团也就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创益佳公司,在所经营的超市中打出了醒目的“家乐福”招牌。 

    依葫芦画瓢,家乐福很快在上海、深圳和天津也找到了合作伙伴,它还利用了当时中国各地“傍外资”的迫切心理,成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由其审批的营业执照。 

    到1997年,家乐福在中国已经全面领先其他洋超市,立志要做“中国零售市场的领先者”,它制定了一个涵盖华北、华南、华东等多个区域的庞大扩张计划,经营的触角也开始向广袤的中国腹地延伸。

    除此之外,家乐福“因地制宜的单店管理”模式,也被认为贴合了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中国高速公路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家乐福的就近采买、各门店相对独立的税收结算,更能迎合地方政府的口味。 

    法宝失灵 

    2001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清理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许可等问题,树大招风的家乐福很快成了重点整顿对象。当年11月和次年8月,国务院连发两道禁令,对家乐福快速扩张的做法紧急叫停。

    2002年,国务院又勒令家乐福进行全面整改。一时间,风头正盛的家乐福锐气大减。 

    屋漏偏逢连夜雨,先前供货商敢怒却不敢言的“进场费”矛盾,在这一时段也找到了发泄的出口。2003年6月,11家知名炒货品牌结成“联盟”,通过上海炒货行业协会要求家乐福减免部分收费。炒货协会一度公开宣布,协会成员的所有炒货产品将全部撤出家乐福。 

    事发后不久,10多家行业协会也参与进来,一边对炒货行业协会表示声援,一边对家乐福的“进场费”做更严厉的挞伐。 

    在此期间,一位乳制品供货商爆料,在他代理的奶粉登上家乐福货架前,需要先向店方支付条码费等七八种费用,其中仅条码费一项,每个奶粉品种差不多就得花千把块钱。“如果向家乐福派驻促销员,每月还得再向他们缴纳2000元的管理费。” 

    先前被誉为“中国式游击战”的“单店作战”管理模式,如今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负面效应:2003年9月,杭州家乐福被查出157瓶假茅台。随后不久,上海工商部门的一次突击检查,又在当地几家家乐福门店里找出了更多的假茅台酒。 

    此外,过于分散的门店管理还被认为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家乐福的门店店长拥有相对独立的商品采购权和人事任免权,再加上具体采购过程中又伴有“进场费”等多项收费,各种荒诞不经的索贿也就很难避免。 

    2007年8月,刚刚就任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的罗国伟在北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8名员工被移交给了司法机关,舆论哗然。 

    重回十字路口 

    事实上,家乐福不仅在中国显得困难重重,近几年它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都显得步履维艰。2005年,家乐福宣布退出经营了10年的日本市场;2006年,宣布退出韩国市场;2009年,退出俄罗斯市场;今年7月,路透社又传出了家乐福考虑出售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三地分支的消息…… 

    家乐福对外公布的原因总是,公司一向遵循“不达当地零售业前三名即撤出”的原则。但过于频繁的尝试、退出,还是让不少专家担心,家乐福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如今,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中国俨然成了家乐福的“救命稻草”。2009年10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报道称,家乐福有可能退出中国。家乐福中国区新闻发言人四处辟谣,并多次向国内媒体强调,“中国始终是家乐福全球最重要的、优先发展的市场”。 

    然而,中国市场会永远垂青家乐福吗?在西安市场的连续挫败为其敲响了警钟。 

    有报道说,家乐福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管理问题,事实上,2007年家乐福掀起的“反腐风暴”,就是在为“收权”蓄势。 

    家乐福会成为又一个“中央集权”的沃尔玛吗?在确定性的迹象显现之前,一切都还像家乐福的店名Carrefour法文原义“十字路口”那样,充满了选择的不确定性。 

    十字路口的家乐福何去何从?

    摘自《中国周刊》2010年第8期

家乐福走在十字路口
“证券教父”沉浮录
神秘的女首富吴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