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将中钢协推到风口浪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作为钢铁半成品出口国家,中国钢铁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事倍功半

“间谍门”背后的铁矿石难题

张瑜 《 人民文摘 》(

    就在铁矿石谈判僵持不下之际,“力拓间谍案”火爆登场,搅浑了这潭胶着之水。

    2009年7月9日,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向媒体发出传真声明称,自2009年以来,在中外进出口铁矿石谈判期间,澳大利亚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胡士泰等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中国国家秘密。而在7月5日,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加入澳大利亚籍的胡士泰,就已被“带走问话”。

    有间谍,自然有内鬼。

    很快,中国钢铁企业,尤其是与力拓交往密切的某些大型国有钢企高管,陆续卷入了调查和揣测中。一时间,铁矿石谈判,中国的铁矿石市场乃至钢铁行业,甚至于中澳关系都受到了间谍案的震动。

    尽人皆知的秘密

    间谍一说,或许可以为力拓在铁矿石谈判中的强硬态度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胡士泰等人是力拓中国铁矿石业务部门最核心的团队,而且胡本人也是力拓的铁矿石谈判组成员。

    据悉,上海市国家安全局从力拓公司拿走的电脑中储存着数十家与力拓签有长协矿合同的钢企内部资料。其中包括:原料库存的周转天数、进口矿的平均成本、吨钢单位毛利等等…… 

    “胡士泰负责的业务其实就是营销,所以和国内钢企非常熟,与一些高管来往也很密切,他深谙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规则,不管是吃饭、喝茶还是其他。至于在这种交流中涉及的信息有多少、有多深,由于铁矿石谈判的敏感性,会容易触到红线,但是红线具体在哪里呢?如果不是这次追究起来,以往也许没有人能清楚界定。但从此以后,人人都会谨小自危了。”一位与胡士泰有过接触的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以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定期向其成员公布一些数据,诸如钢铁厂的生产计划、维修计划以及铁矿石的库存水平等。直到2008年,改为仅限于最高级别的高管能获知这些信息。

    “力拓这些年在中国网罗了很多情报和技术专家,到全国各地的钢厂去收集情报,这在业内是尽人皆知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学院教授许中波说。

    铁矿石谈判大角力

    铁矿石谈判就像中澳经贸纽带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疙瘩,不时考验着双方。

    奇怪的是,尽管中国是个用铁大户,却并没有因此在价格谈判中占得优势,不得不为日益高涨的价格埋单。

    “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铁矿砂从25美元/吨涨到了136美元/吨,共涨了5倍多。两拓等铁矿公司在中国赚取了近千亿美元。”从事矿权投资业务的中国宝贝集团董事长卞洪登说。

    这一直是中国钢企的一个痛处。代表中国钢企谈判的宝钢也因此备受指责,尤其是2008年的谈判更被指吃了一个大败仗。

    2008年2月,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了涨幅为65%的年度价格,按照惯例,两拓应接受这一价格,但他们却破坏了规则,要求中国根据澳大利亚与巴西矿之间巨大的运费差价,按照到岸价的水平倒推,获得运费补偿,谈判由此陷入僵局。在双方谈判几近破裂之时,宝钢最终作出巨大让步,与力拓达成了79.88%和96.5%的涨幅。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生铁产量比上年减少74.49万吨,下降1.16%,在此情况下,进口铁矿石还比上年增加6056.41万吨。2008年铁矿石进口量大大超过实际需求,这不仅抬高了价格,还使企业背上了高价原料、高库存的沉重包袱。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集体亏损。

    2008年11月至今,中国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再度陷入更艰难的僵局。

    间谍案的爆发,似乎为这么多年一直“吃哑巴亏”的中国钢企找到了理由。“谈判过程中,自己的底牌被对方看到了,对方熟知你的需求量,了解你的成本和价格,他们当然就有了要挟你的理由。”卞洪登说。

    中钢协为什么坚持到最后一个

    在2009年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中,中钢协死守40%降幅的价格底线,即使日本和韩国放弃了进一步争取价格空间的机会,中国仍不放手。

    为什么中钢协坚持到最后一个?

    “日本并不是很在乎,日本的钢铁企业本身在淡水河谷拥有股份,铁矿砂价格高低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口袋进一个口袋出,而德国的钢铁企业用铁矿砂加工的都是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所以也没必要在铁矿石价格上这么较真。”一位从事海外铁矿石贸易的公司负责人说。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技术瓶颈。中国进口的铁矿砂大量用于制造粗钢、螺纹钢和钢坯等半成品,德国、日本等拥有尖端技术的国家,进口这些低端产品后通过技术加工生产出精品钢材,例如汽车底盘、不锈钢和白色家电钢板等,再以高价卖给中国的生产企业。

    1998年,宝钢与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合资,在上海投资了不锈钢板卷工程,目前所生产的所有高端产品都依靠德国的生产线,中国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度仍然很低。由此可见,将中钢协推到风口浪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作为钢铁半成品出口国家,中国钢铁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事倍功半。只有通过提高自身技术能力,中钢协在国际谈判中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长协矿”引发大小钢厂恩怨

    据了解,目前中国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共有112家,其中钢铁生产企业70家,铁矿石贸易商42家。只有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进口铁矿石的长期协议价格。这些企业经常会有过剩的“长协矿”,拿到市场上按照现货矿的价格倒卖给中小钢厂,赚取差价。这个差价有时能达到1倍,利润丰厚。

    这种“双重价格体系”引起了中小钢厂的不满。他们想直接与矿山巨头接触的愿望因此愈发强烈。

    从2008年底起,为增加谈判筹码,中钢协呼吁国内的大小钢铁企业团结一致,不参与进口铁矿石现货招标、减少长协矿进口。今年年初,又要求具备铁矿石进口资质的钢铁企业暂停长协矿进口。中钢协意在通过此举增加谈判筹码,但有人偏偏不配合。2009年6月初,传出38家中小钢厂与巴西淡水河谷签下了长协矿。

    消息一出,中钢协有关负责人指责这种“拆台”“倒戈”行为,并警告说:“如果具备进口资质的中小企业,敢于私下和矿业巨头签约,中钢协将坚决取消其进口资质。”

    “从今年5月起,三大矿山已经明确表态,只跟中小钢厂签长协矿,而拒绝跟大钢厂签约。”一位与矿山巨头有接触的业内人士透露。如何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调整国内的铁矿石价格体制,争取更多的中小企业与大钢厂享受同等的价格谈判成果,确是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第30期

中石化原董事长之迷情人生
“间谍门”背后的铁矿石难题
豪门恩怨“宅急送”
在俄华商的风险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