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金融危机催发新一轮海归潮

高山 丁雨 《 人民文摘 》(

    处于金融危机“风暴眼”的美、英等国,失业大军源源不断,留给留学人员的空间,自然被急剧压缩。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拥有或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人员何去何从,抉择迫在眉睫。高端人才的大幅震荡,加剧了新一轮人才的国际争夺战。

    百年“输出国”

    “最近我办理海归回国手续,签得手都麻了!一天8个小时一直签,我正在思考更有效率的做法。”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岑建君说。

    金融风暴加剧了中国留学生的回流数字,中国将迎来第三次海归潮。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连续两三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留学生从欧美到香港就业。这被认为是“海归潮”的前锋,而真正的“登陆”始于新世纪。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这都让海外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也就在这个时候,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召开,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对留学生们张开双臂、亮开嗓门大声喊:“请你们回来吧。”

    世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中国,“海归潮”真正兴起。2000年,美国移民局的一项调查证实,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达1.5万人。

    这年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写道:“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已开始,这将是中国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主要现象。”

    2002年,成为“海归潮”的第一个高峰年。

    从2002年春天到2003年秋天这18个月里,有16510个留学生来到中关村访问,其中有3800人留了下来,比过去20年的“海归”加在一起还要多。

    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虽有百年历史,但在世界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出国”的角色。

    据调查,1996~2007年间,中国留学人员平均回归率仅29.5%,而这些留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

    应该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一直在努力。

    1992年政府明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措施。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又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留学人才的回归开始真正得到国家重视,政府出台了各类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和文件,并提出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新看法。2004年,中国还正式出台了长期留住外籍人才的“绿卡制度”。

    在一系列的引才政策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但是从横向来看,中国引进人才的制度和政策相比欧美还有很多缺陷。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在被动地防守——推动人才回归,避免中国培养人才“为他人作嫁衣”;而没有想过主动出击——走出去吸纳自身需要的外国顶尖人才化为“中国人才”。

    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它不仅培养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得主,还聘用了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得主,引进了占本国总量三分之一的海外科学家与工程师。这是因为美国政府意识到:如果你不能留住并让这些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成为“本国人才”,他们就会在海外成为竞争对手。

    华尔街上的期盼

    2009年3月下旬,中国公布了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的详细内容,无疑为这些优秀的海外人才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的“千人计划”,引起了海外留学人员的广泛关注。

    在华尔街,随着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的倒掉,这里开始变得落寞了,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条“死街”,就连往日订座都困难的金融区的酒吧和餐厅,现在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上座率了。

    在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工作了多年的李先生无奈地步入办公大楼,来到了自己的座位收拾东西,按照规定,他不准碰触电脑或复制、复印任何文件,然后端着装有自己私人物品的纸箱子走出了公司大楼。

    “我失去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这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李先生说,他难过极了。

    在华尔街,像李先生这样遭到同样命运的雷曼兄弟的雇员大概有2.5万多名,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拿到下一月工资,或许那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份薪水。

    “每个人都在收拾自己的东西,交换联系方式,互相承诺在未来找工作时将互相帮助。”

    但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要找到新的工作谈何容易?李先生很沮丧。华尔街在次贷风暴与破产的双重冲击之下,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现在华尔街的天空上,找工作的履历表满天飞,华尔街失业者四处奔波都在找新工作。

    在雷曼兄弟供职的华裔精英约有2000人之众,虽然华裔能够做到公司高层的人并不多,也不会像那些手中握有大把公司股票的高层,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但是华尔街一贯的高薪收入,使得华裔员工有能力买车、买房,经历这场金融海啸后,一般员工最保守估计损失可能达6万至50万美元不等。现在,大批专业人员应声落马,一些金融专家和投资高手被迫出局,纷纷转行或自立门户,一些华人也萌生了回国发展的意向。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华人纷纷希望回国找发展机会。一年前,希望“海归”的金融高级人才比例还很小,但金融危机爆发后,拥有海外金融工作经历准备海归的海外华人明显增多。

    海归潮?创业潮!

    在以往的海归潮中,创业一直都是“海归”群体最为典型的标志之一。

    2004年,田冠雄从英国回到了上海,临回国的那一晚,他给自己设定了第一个目标:先把出去留学这些年的百万学费赚回来。这个目标很实际,当然,田冠雄对回国还有更多的期许。

    田冠雄毕业于英国的华威大学,在这所以从事研究名列前茅的学府里,他一直都觉得最大的受用就是学到了更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建立和形成一个团队的意识和方法。毕业后,他顺利地在英国的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此外,他也和朋友一起经营了一家网站,做得有声有色。

    2004年的一天,田冠雄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留学这些年的经历,让他对回国有一份特殊的期待,在他看来,这应该是每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人都会有的情结。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华人在一个背井离乡的环境里打拼的艰辛和不易。也就在这时候,他身边一些早先回国发展的朋友给了他很多信心和鼓励。于是田冠雄辞去了那边的工作回国了。

    很多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都大致相同,“中国人还是回到中国应该更好一些。”

    英飞特电子的创始人华桂潮曾在谈论回国原因时也如此表示。这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毕业的电子工程博士,在美国的经历也十分惊人,曾获得16项美国发明专利,并曾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开关电源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也是美国知名电源公司VPT Inc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副总裁。在美国的创业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而国内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华桂潮最终选择了回国再创业。

    总之,当代海归创业最大的背景从根本上讲有两条:一是在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差距,二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魄力与决心。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海归回国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综合自《小康》《扬子晚报》

金融危机催发新一轮海归潮
香港平民股神曹仁超
“轻骑帝国”的崩塌
慈善富豪榜的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