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探索开拓当代中国舞剧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
刚柔相济,舞东方拳理;追寻理想,展武术神韵……近日,舞剧《咏春》2023年全国巡演从深圳启航,在长沙、东莞、珠海等地的演出赢得观众好评。作为主创之一的编剧,我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与艺术感染力。
通过文学和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早已被大众熟知。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铺陈人物行动见长的舞剧艺术,如何实现独特性的艺术表达?回答这个创作课题,我们选择从历史与生活的深处找答案。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广东佛山、东莞等地采风,深入了解咏春拳的历史发展细节。善于运用空间叙事的两位青年导演韩真和周莉亚,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电影人的奋斗经历中找到灵感,设置了一位普通电影人的独特叙述视角。舞剧的双线结构由此诞生:一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到深圳的普通人,从事为电影角色打光的工作。他用追光照亮剧中人叶问,照亮了咏春拳惠及百姓的动人历程,更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人生价值:脚踏实地、追寻梦想,就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剧中叶师傅的“咏春堂”从挂牌开馆到广泛传播的故事,灯光师从踏入社会到体味追梦的青春故事,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了不同时空的同频共振,成为该剧一大亮点。不懈奋斗,追寻理想,追寻心中的那一束光,成为他们共通的精神内核,引发不少年轻观众的共情共鸣。
此前,武术题材影视作品大多运用特技渲染视觉效果,舞剧如何满足观众新的审美期待?怎样完成从中华传统武术到当代舞剧艺术的转换?以舞讲武,要努力做到入其身法、展其精髓,创造形神合一、情动于中而韵化于外的审美形象。舞剧《咏春》中,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精彩对决的段落受到观众喜爱。这既是全剧高潮,也是重要的创作收获。一方面,导演努力运用较好的动作设计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形象。另一方面,来自深圳歌剧舞剧院的年轻一代舞者经过近一年的武术学习和刻苦训练,超越了一般化的舞蹈表演程式。舞蹈呈现既有浓烈的武术味道,又糅合古典舞与现代舞特质。演员还通过对自身肢体动作的控制,让观众产生“看电影”之感,例如,模拟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在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咏春》也做了较大探索。比如,以“光”为媒介,打造“镜头”的视觉效果,通过旋转多变的舞台营造多重空间,以慢动作和正常时速的变化作为历史和当下的双重时空线,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和香云纱描绘浓郁的广东文化特色,让艺术表达呈现全新的感染力。目前,该剧仍存在提升空间,将在巡演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细节。
纵观近年来的舞剧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进入创作者的选题视野。舞剧《孔子》《昭君》《赵氏孤儿》《李白》等刻写古代先贤的精神世界,舞剧《只此青绿》《精忠报国》《花木兰》《五星出东方》等描摹中华文化的恢弘画卷,芭蕾舞、现代舞等诸多版本的《红楼梦》创新演绎经典,充满现代艺术风格的舞剧《孔雀》、大型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提供独特的艺术视觉创作经验……这些舞剧的较高关注度,逐渐形成了新的创作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探索开拓当代中国舞剧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坚持创新创造,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多深入生活、多研读历史、多品读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责任和使命。
(作者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