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现场的声音 2020年09月03日

  青年相声演员苗阜——

  相声演员要耐得住寂寞

  周飞亚

  相声发源于京津地区,以前西北民间没有形成听相声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观众。成立青曲社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目标:中兴西北相声。我希望有更多当地人创作带着当地性格的相声,让听相声变成当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青曲社平均每天的客流量都有三四百人。我可以欣慰地说,这个目标算是初见成效了。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西北相声”,它和其他相声有什么区别?那是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不同方言的节奏感和幽默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会融入相声里,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我希望经过我们一代甚至几代相声人的努力,涌现众多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传承有序,这是我一生的理想。

  相声创作很难,只有语言这一个要素,创作者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不能有一丁点废话。

  如今,全国900多所相声园子,每天都有大量作品上演,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效应,相声的影响力突然大了,对相声的需求突然多了,难免有人沉不住气。

  在青曲社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这类问题。后来,我给青曲社定下两条规矩:不能用演唱会的方式演出,所有商演不许收粉丝的任何礼物。这样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渐渐也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舞台热闹了,相声演员更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坚守艺术的底线。 

  

  青年相声演员岳云鹏——

  相声的魅力是原创

  王  瑨

  我愿意下苦功夫,但是“开窍”晚。开始学相声时有点口音,我天天读报纸、练发音。把《八扇屏》《打灯谜》《杂学唱》等经典段子拿出来,一点点研究:哪段好笑,怎么换气口,包袱怎么垫……这些传统相声技巧性很强,把它们吃透了,就有了点基础。

  2005年,我第一次登台,特紧张,说了3分钟就下来了。那时我才明白,相声演员得上台,让观众检验你的功力和作品。演员的自信,是观众给的。说了上千场相声,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把点开活”——面对不同类型的观众,要拿出不同的包袱和作品。这是有讲究的。没经验的时候,我上台就演,结果发现包袱不响、观众“听不懂”。现在呢,我会对观众有个预判,演完了根据反馈再琢磨。

  相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是为作品服务的,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我们写相声时,捧哏一句、逗哏一句,严丝合缝。现在有些演员创作时,会“预设”观众说什么,演员推进包袱的主动性没了,我认为这对相声演员的成长不是很好。

  相声怎么写,怎么演,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规律和结构。改编传统相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加入现代元素,与当下的观众走得近些。

  相声演员写的、说的,都应该是熟悉的生活。我没见过、没听说过的,绝对不会让它出现在作品里。学相声前,保安、电焊工、餐馆服务员我都干过,这些在我的相声里都能听到,比如相声《保安队的日子》。又如春晚相声《我忍不了》里,我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不文明现象写了进去。去年我尝试写了一段《大学生的日子》,自己觉得别扭,拿给孙越老师看,他来了句:“你没上过大学,观众一听就觉得假。”我一听,可不是么!我信,观众才信。

  互联网拉高了笑点,短视频不用铺平垫稳,一分钟就有一个笑料。相声演员可以看、可以学,但不能照搬。你讲了9个包袱,都不错,但第十个是抄的,观众会立刻觉得,你的相声是重复别人的,没意思。相声的魅力是什么?原创。演员要讲属于自己的东西,话语方式、表演风格必须是独特的。

  有人说我有“观众缘”,我觉得可能因为我像他们隔壁家的小兄弟,没什么距离感。相声演员要探索自己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写出好作品。

  

  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

  好作品永远有观众

  周飞亚

  我赶上过电视相声时代的尾声,经历了相声小剧场的崛起,眼看着网络对相声的影响日益增加……这些年来,相声所处的环境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艺术本身的魅力。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种让人越学越爱的艺术,也是一门需要坚守的艺术。

  从艺校毕业后,我参与创立了嘻哈包袱铺,至今已有12年。小剧场为相声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相声重新回到跟观众面对面的状态,以它应有的姿态服务老百姓,也再次走进年轻观众的视野。从小剧场走出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在直面市场的压力下,练出一身硬功夫。但是,相声小剧场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行业鱼龙混杂。一些从业者变得浮躁,将说相声当作快速成名的跳板。

  这种时候,更加考验演员的定力。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长跑”,在市场上一时火爆,可能意味着你率先冲过了百米线,但后面的赛道还有一个马拉松。真正能留下来的,只有好作品。

  去年,我跟王佩元先生一起创作了相声《最好的未来》,足足改了26稿。前一段时间,这部作品登上天津卫视的《群英会》,成为节目里转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这让我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只会被流量引导,不会仅仅满足于浅显的逗乐,好作品永远有观众。

  每一代相声人都在随着时代发展改革创新,让这门艺术越来越精湛。记得有一次和王佩元先生聊天,我问他:“为什么老前辈们那么努力?”先生沉默很久,只说了一句话:“为了得到尊重。”是啊,正是这些老前辈的努力,让相声赢得尊重,堂堂正正跻身文艺舞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