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和工商界代表人士热议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保持定力精准施策 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议政建言) 2020年07月09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①:江苏省海安市,求职者在“促复工、稳就业、保民生”专场招聘会上了解求职信息。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图②: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苏溪镇苏溪村,农民正在抢收早稻。
  邓和平摄(人民视觉)
  底图:列车疾驰在广西桂林的大地上。
  人民视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要着力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何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国政协委员和工商界代表人士结合实践,围绕“六稳”“六保”积极建言资政。

  ——编 者 

  

  探索更加灵活的支持企业方式

  周汉民

  从当前形势看,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是当务之急。“六稳”的第一个“稳”是稳就业,“六保”的第一个“保”是保居民就业,两者指向同一个重要的问题。保住就业就是保住基本民生。因此,必须精准施策,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提升新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特别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只有充分就业,才是民心所安,才是发展所致。

  企业是市场主体,要关注民营企业。下一步,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从近期来看,要及时了解企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的困难与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支持方式,帮助企业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从长远来看,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最关键处就是落实、落细、落地,不断深入基层,深入调研,深入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用大数据培育新就业形态

  李彦宏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是首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业态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这些听起来陌生的称谓逐渐成为新职业。可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劳动者数字化转型,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劳动收入。我们在山西新建的单体数据标注基地,目前已形成规模效应,解决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接下来,我们计划3年内孵化专业数据标注企业100余家,吸纳更多人高质量就业。

  打赢“六稳”“六保”这场硬仗,民营企业理应发挥生力军作用。作为科技平台型企业,我们将继续利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深厚积淀,持续面向社会开放AI能力,帮助生态链上的中小企业、开发者重返正轨,带动更多人就业。我们坚信,全社会一起努力,一定能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为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用好国家账本的“三支利箭”

  张连起

  稳就业和脱贫攻坚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落实“六保”任务,要更好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今年预算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发出了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三支利箭”。赤字率安排提高到3.6%以上,赤字额为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筹集资金约8.5万亿元;同时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调入万亿元资金,总的筹资规模近10万亿元,约占GDP的10%。

  预算报告已为落实“六保”任务保驾护航,财政部门要确定好资金使用范围,市县作为实施主体要摸排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建立实名台账,确保资金精准落到位,直接惠企利民。现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困难,要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

  为“保就业”,要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把政策优势化为发展优势

  阎 志

  目前,中央出台支持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税费减免优惠、财政支持力度非常大。各项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为湖北加足了油、鼓足了劲。

  作为湖北本地民营企业,我们正在进一步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在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中发挥民企更大的作用。仅今年以来,我们已在武汉、宜昌等地投资10多个文旅、会展、物流及创新产业园区项目,将新增2万多个就业岗位,还将加快布局数控机床、新一代汽车、轻型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在落实“六保”任务中,我们武汉本地民营企业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迎难而上,坚守主业。冷静面对当前形势,知难不畏难,守住安全底线;坚定信心,心无旁骛发展主业,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抵御市场波动。积极把握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窗口期,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稳岗拓岗,保障就业。不裁员、不减薪,保障职工利益,积极筹划新项目、拓展新岗位吸纳就业,吸收优秀人才尤其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展现民企责任担当。

  扎根武汉,危中寻机。立足城市综合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牢牢地扎根湖北、深耕武汉;从危机与困难中创造新机遇,探索新商业模式,持续转型升级,为湖北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为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方式让资金直达企业

  贺 强

  在“六保”任务中,非常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因为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保就业的载体、保民生的基础。只有市场主体保住了,才能顺利落实“六保”任务。保市场主体的重点是保企业。疫情对企业冲击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保市场主体的工作。其中,当务之急是给企业输血,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

  首先,在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支持企业发展。减税降费政策支持的是有创利纳税能力的企业。针对目前许多存在严重困难的企业,应在财政方面采取能够使资金直达企业的办法。

  其次,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要继续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工具,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要考虑商业银行在面对困难企业放款时受到的约束,通过货币政策与工具创新,给企业输血,使资金直达企业。商业银行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后,继续成立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激发内生动力 挖掘深层潜力

  陈东升

  “六稳”“六保”既是克服短期困难的务实举措,也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民营企业家反应灵敏、行动迅速,采购抗疫物资,充分展现了担当。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广大民营企业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深层潜力。

  稳就业是“六稳”之首,稳金融是“六稳”的重要抓手。作为金融企业,我们积极加速产业互联网转型,推进管理在线、销售在线、客户在线等工作模式,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同时努力发挥大型资管优势,持续为复工复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市场主体平稳运营。此外,我们在人才市场上逆势揽才,向社会开放9000个招聘岗位,并启动“抗疫白衣战士”子女专项招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优先录用参与抗疫工作的医护人员家属。

  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可对冲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民营企业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强大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作者为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 

 

  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

  谈剑锋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落实好“六保”任务,中央给出了清晰的方向,需要各级部门层层落实到企业和机构中去。在落实过程中,有很多协调和协同的工作,应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起“政府—商协会—企业”的联动机制,畅通沟通联络。

  商协会要勇于挑起职能,将服务工作前移到基层第一线,及时有效地将企业诉求传达给政府部门,为企业在融资贷款、保障就业、产业融合、合理维权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商协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将不同地区、人群、产业的需求导入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工作,从产业链及资源平衡的角度,通过营造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智慧扶贫”。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

 

  在危机中捕捉创造机遇

  李书福

  “六保”强调保市场主体,大大增强了民营企业攻坚克难的信心。我们相信危和机是同生并存的,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企业就能在危机中捕捉创造机遇,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力量。

  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很长,产业链协同对汽车行业发展极为重要。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与上下游产业深入合作,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国际化布局两个方面工作,掌握技术和创新的主动权,提升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汽车行业更好发展。同时,汽车产业是多学科、跨领域的大产业,也是各种数字科技应用的载体。2019年我们研发投入超200亿元,约占销售额的6%。未来,我们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同时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协同与分享,不断做实做强核心竞争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冲击和困难,但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力。应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用更好的经营业绩、更强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本报记者李昌禹、易舒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