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排行榜

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 2008年4月6日 星期

茅盾和他的女儿(创作心语)

钟桂松 《 人民日报 》( 2008年4月6日   08 版)

  茅盾先生一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奉献三位亲人,1934年茅盾胞弟沈泽民,病逝于鄂豫皖苏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去东北工作,女儿沈霞竟意外因病去世在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女婿萧逸作为战地记者,牺牲在解放太原的前线阵地上。茅盾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深知要奋斗就要有牺牲的革命道理,但他也始终无法释怀,晚年在孤独中高声朗读女儿高中时的作文,一种老父亲思念女儿的悲怆,漫溢在茅盾的整个世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注意收集、梳理茅盾女儿沈霞的生平材料。纪念茅盾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茅盾家乡召开,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知道我在搜集沈霞史迹时,便将他家中保存的沈霞中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带来让我研读。当时我捧着两册作文本原件小心翼翼地阅读时,深知这两册作文保存的不易及蕴含的分量。后来,韦韬先生又提供了沈霞、萧逸在延安写的几个日记本以及他们的一些书信。从沈霞写的日记和信中, 可看到一个追求进步有着远大理想充满活力才气横溢的形象,今天这些信和日记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沈霞的书信日记在她去世后由其爱人萧逸保管着,萧逸1949年牺牲后由其战友张帆等清理后让邓拓同志带到北京,交给正在为新中国建立日夜操劳的茅盾,此后一直由茅盾亲自保管着,茅盾逝世后,由韦韬先生精心保存着。望着60多年前沈霞的这些日记,沈霞的亲笔书信,我深感责任重大。

  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后又经韦韬先生校勘,终于将十多万字日记和几十封信全部整理出来。后来,韦韬先生又寄来了几十帧沈霞在上海、香港、新疆时的照片。龚景兴先生到处寻找帮助复印了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上的有关报道,沈霞在延安女子大学的同学侯波同志不仅问答我的求教还及时寄来有关资料,所有这些,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梳理研究沈霞的有关史料时,发现这位尽管还没有建功立业便早逝的革命者,有着和一般年轻人不一般的文化背景和才智理想,自幼聪慧,尤其在其祖母陈爱珠的管教和父母的影响下,知书达理,早知早觉,才气横溢,多才多艺,她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剖析自己思想时,也反复谈到自己学生时代的识见,常常在常人之上;而她一些未刊作品中,忧国忧民,同情弱者,家庭影响显而易见,一个革命者的端倪显而易见。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了在延安的培养熏陶下,如何刻苦努力地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激情的有为青年,但,也正是这理想主义激情让沈霞魂断延安。

  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但沈霞年轻的生命里、短暂的一生中却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因为沈霞的聪慧曾经给文学巨匠茅盾带来欢乐,沈霞的不幸去世也给茅盾带来无尽的忧伤,抱憾终身,女儿沈霞的遽然去世,直接影响了茅盾的创作,父女的舐犊之情,恐怕古今中外,大人物小人物都同此一理!

  茅盾的文学世界是个富矿,虽然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茅盾研究的专著达100多本(部),但远远不够,估计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刚刚开个头,许多课题尚未涉及,相关的文章还未落笔,写完茅盾女儿沈霞的传记《茅盾和他的女儿》(东方出版社出版)又平添了许多感想,现在也一并写在这里。

  

我给文章打分
2008-04-06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署名:   

乡土文学如何突破(文论天地)
增强乡村电视剧美感(文艺点评)
桃李无言花自开(中国画)
在傅聪琴声中倾听傅雷
茅盾和他的女儿(创作心语)
天地宽(书法)
电影编剧高级研习班开办(文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