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笔者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了解到,该县去年仔畜成活率为88%,同比增长了约30个百分点,而近期的低温多雪也不会对这里的牲畜构成多大的威胁。牧民们都高兴地说,这些主要得益于这里近年畜用暖棚设施、围栏草场等持续不断的基础设施建设。
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海拔高、气温低,冬春多风雪。以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牛羊因低温或寻觅不到草料而倒毙在风雪严寒中,给牧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牛羊不再怕风雪,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广大牧民告别了起伏多变、徘徊不前的状况,走上了一条稳定、可靠的致富之路。而这个变化的根基就在于,这里的各级政府认识到防灾基础设施对高寒牧区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尽管多年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对这方面的投资不仅没有间断反而还逐年加大建设力度。如今,较早建立的防灾基础设施的强大功效已经显现,不少牧民也因此早已告别了“一条鞭、一座帐篷、一群牛羊”的简单生活,过上了电话、电视、太阳能、摩托车的现代生活 ……
无独有偶,不久前有报道说,去年我国南方不少地区接连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仍然取得了好的收成,其关键原因就是前几年修建的灌区节水改造、小型抗旱水源工程与排涝设施等系列基础设施开始发挥巨大作用,老百姓赞其为“先前种的树,今天结了果”。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不易看到效果。但是,打基础的事又是长远的事。中央也一再强调,农业基础还不牢固,将长期制约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和决策者要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多干些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真正做到“计利当计天下利”。
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各地所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只要大家都一直着力于解决事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要害的问题,最后也一定会取得诸如“牛羊不再怕风雪”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