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黎奥运会上,一位年过花甲的华人吸引了全球目光——她就是卢森堡的奥运旗手、61岁乒乓老将倪夏莲,一生都在用球拍书写着坚韧和热爱。
顽强拼搏 勇夺冠军
8岁那年,还在上小学的倪夏莲放弃唱歌,全身心投入到乒乓球训练中。清晨六点,当同龄人还在梦乡时,她已在寒风中开始了一天的训练,水泥地上跳跃的乒乓球是她最忠实的玩伴。就这样,她手中的球拍一路挥舞,并在1978年土耳其伊兹密尔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了首枚世界冠军奖牌。
一年后,倪夏莲凭借出色表现入选国家队。这里高手如云,她牢记“笨鸟先飞”,每次训练都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次捡球都带着小跑,甚至有时在梦中还在练球。
后来,教练建议她改打法,可打法关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生死存亡”,以前三板快攻为主的她,一旦“改长胶”,放慢速度后还能有优势吗?可倪夏莲还是勇敢地改了打法,因为她明白:只有背水一战,打出自己的特点,才有机会。
即使转型初期面临成绩下滑,但倪夏莲绝不放弃。蜕变的她勇夺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和混合双打冠军,世界排名升至第五,那个曾经平凡的小女孩成长为敢打敢拼的一代名将。
跨越重洋 续写热爱
拿起球拍的第15年,倪夏莲放下了球拍。1986年,她离开国家队去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如果一切在这里画上句点,那么“倪夏莲”这个名字就将隐入尘烟,但幸运的是,很快她就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乒乓球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已退役的倪夏莲重拾热爱,勇敢踏上了前往海外的旅程。在卢森堡时任国家队教练和乒协秘书长专程邀请下,她第一次踏足这个不到上海一半面积的国家。刚到卢森堡边境,倪夏莲就看到了彼尔·克劳斯市长的身影。已经在关口等候多时的市长张开双臂,像拥抱女儿一样热情地欢迎她。这给倪夏莲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她没想到自己这么受重视。
“刚到卢森堡时,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乒乓球成了我与这个国家连接的纽带”。虽然语言不通,但倪夏莲很快就用球技和热忱赢得了卢森堡民众的喜爱。由于卢森堡的乒乓球属于业余体制,所以运动员和教练双肩挑的她时常活跃在社区俱乐部和各个中小学,从十几岁的小朋友到上班族,桃李遍布全国,上街买东西都会有人热情地喊她“Xialian”。多次夺得欧锦赛冠军的她还带领卢森堡队从三流水准打到了欧洲前列。为了感谢倪夏莲的贡献,卢森堡大公亲自出席观看她的比赛,还授予她“橡树皇冠”勋章;市政厅也邀请她在“金本子”上题名,就连她过生日当地报纸都会专门报道。
此外,她还在卢森堡邂逅了自己的教练兼丈夫托米·丹尼尔森。她原本只打算在卢森堡短暂驻足一年,未曾想这一停就是整整34年。
六征奥运 书写传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排名欧洲第一的倪夏莲放弃参赛,她给公众的解释是想要“回归家庭”,另一重未说出口的顾虑则是自己华人的身份。2000年悉尼奥运会,卢森堡奥委会再度登门,盛情难却,她以女子单打十六强的成绩载誉而归。2004年奥运开到了家门口的雅典,倪夏莲却已然隐退。直到2008年奥运圣火传到神州大地,激动不已的倪夏莲想到祖籍国举办的奥运多么来之不易,才第三次拿起了球拍。宝刀未老的她就这样一口气从北京奥运打到了巴黎奥运。
今年巴黎奥运会,朝鲜队凭长胶打法以黑马之姿杀进决赛,和中国队争夺混双金牌。而倪夏莲正是以长胶打法闻名乒坛,所以在与中国运动员孙颖莎进行女子单打淘汰赛的前夕,她被中国队邀请去做国乒混双选手孙颖莎和王楚钦的陪练。
知道这场决赛分量的倪夏莲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在孙颖莎、王楚钦喜夺混双金牌的第二天,这位曾经的世乒赛混双冠军负于孙颖莎之手。
面对淘汰,她却豁达地说:“作为一个运动员来讲,赢球是天职,想尽办法一定要赢的,哪怕多赢一分都好,但比赛总有一个要输。我们要努力去赢,也要学会输,我们不能输人格,输风度。输了就输了,要恭喜莎莎,她打得比我好!”
作为“中国的女儿、卢森堡的媳妇”,倪夏莲赢得了全世界球迷的掌声和尊重。这场对决,被外界誉为“世界第一与世界唯一之间的薪火相传”,和她传奇的人生一样,堪称佳话。就像她自己写下的诗:“长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艰困/也品尝过命运的恩赐/在欣喜落泪的时刻/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