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通济堰蜿蜒穿越碧湖平原。竹枝状分布的干渠渠道一路串联村镇,汇入瓯江。
2014年,通济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经受住了暴雨考验
通济堰始建于公元505年,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西南碧湖平原,是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堰区的拱形拦河大坝、进水闸、石涵、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工程设施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
今年6月9日至18日,丽水市出现罕见的连续10天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雨量369毫米,是常年同期的3.3倍,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大,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我们在雨中来到丽水。由于水位上涨,通济堰景区已经关闭。住地随后就发出警戒讯息,通知江水有漫过堤岸的危险,让人们撤离到更安全的地点。
暴雨中的通济堰,能经受住考验吗?我们遇到的堰区村民对此很有信心:汛期、暴雨到来时,更能体会到通济堰的“处变不惊”。
通济堰是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成功范例,蕴含着重要的科技价值。拱形拦河大坝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拱形大坝还改变了水流方向,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
“活态”的通济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功能,我们在现场看到的通济堰坝体,是在先贤智慧的基础上,不断修缮的结果。
雨情稍歇之际,我们沿山间小道,前往堰区。沿途可以见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巡查,处理潜在险情。暴雨中的通济堰,已经淹没在汹涌的浪花和湍急水流之下。直到几天后,通济堰才逐渐再露全貌:弧形的坝体、远处的群山、蜿蜒的近岸连成一线……通济堰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
民众从古堰中持续受益
通济堰选址巧妙利用了地势落差,实现了自流灌溉;干渠、支渠、毛渠在碧湖平原上交织错落。通济堰利用湖塘进行水量调蓄,汛期蓄水、旱期放水。在通济堰的润泽下,万亩田地得以旱不涸,涝不淹。
2001年,通济堰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通济堰营造技艺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纪念和缅怀历代修堰先贤的双龙庙会等,都已列入各级非遗项目,共同组成当地的文化遗产地图。
“古堰画乡”是当地依托通济堰文化底蕴建立的艺术、生态休闲度假中心。我们在夏日走进通济堰旁一家客栈,绵绵雨滴敲打在天井中的芭蕉叶上,为通济堰周边增添一份意趣。人们来旅游,或常有学生来“古堰画乡”绘画写生,都会选择住在这里。许多店铺,都是由当地居民经营。近年来,通济堰的历史、科技、艺术、文化价值被不断发掘。古老的堰区又以新的形式惠及当地社会生活。
当地将为通济堰建新展馆
“通济堰是古代水利技术的活化石。”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当地正在筹建一座全新的丽水通济堰文化展示中心。据介绍,按照规划,这座文化展示中心将成为一个集保护水利文化遗存、展示通济堰水利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借助新科技,可以让慕名前来的人们,不受天气灾害的影响,在展馆中,就能随时看到“动态的水系”。
据专家介绍,经过长期积累,关于通济堰的文献资料、考古和科研成果已逐渐丰富,这为全面展示通济堰的遗产价值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未来的新展馆还有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研究交流的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