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读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探析苏轼的廉政思想

——《千载浩然苏东坡》创作手记

汪维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22日   第 07 版)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年来,“东坡热”持续升温,研究他的专著、传记层出不穷。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笔者在潜心研读相关著述中发现,苏东坡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美食家乃至“乐天派”的一面,受关注较多;而官员苏东坡这个角色,似有待深入挖掘,尤其是他的廉政思想。于是,我便萌生了写一部作品的念头,挖掘苏东坡为官从政的德贤绩能,以资今人借鉴。这部《千载浩然苏东坡》即是成果。

  在苏东坡和苏辙的成长、成才道路上,母亲程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东坡曾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记述母亲程氏言传身教的一段往事:“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发现疑为前人秘藏的一坛宝物,如何处置?正当众人打算开挖之时,程夫人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盖上乌木,重新埋好。“非义不取”之举对童年苏东坡产生深刻影响。

  正因为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苏东坡从小养成了清廉不贪的秉性。据苏辙《龙川略志》记载,苏东坡在凤翔任签判,闲暇时常孤身一人去开元寺观赏古画,往往一去就是一天。一来二去,苏东坡与寺里的僧人相熟。有一僧人为了取悦苏东坡,便有意将“以朱砂化淡金为精金”的秘方献给他,苏东坡不为所动,厉声说道:“吾不好此术,虽得之,将不能为。”刚刚入仕,便大义凛然地抵制诱惑,这是苏东坡清廉自洁的体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句。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属于自己,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求取,成语“一毫莫取”由此衍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东坡廉政思想的提炼。《赤壁赋》系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初到黄州时,作为没有俸禄的贬官,苏东坡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巴。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依然保持了超然物外的追求和“虽一毫而莫取”的节操。

  其实,早在熙宁十年(1077年),苏东坡在《宝绘堂记》中就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苏东坡在文中指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说的是如果迷恋书画到了无法放下的程度,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祸害。苏东坡年轻时酷爱书画到什么程度呢?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别人拥有的,唯恐得不到。后来他幡然醒悟,在文中自嘲道:“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此后,苏东坡不再沉溺其中,书画给他带来的更多是愉悦。

  苏东坡在《宝绘堂记》中现身说法,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之间的关系。而他也正因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人生低谷、生活艰辛之时,才能秉持“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并践行终身。

  苏东坡毕生清廉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家风家学熏陶下自幼养成的内在约束、廉洁精神和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苏东坡在其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赞扬尧、舜、禹等古代圣君:“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元祐七年(1092年),苏东坡到扬州上任办的第一件公差就是停办劳民伤财的万花会。心中常怀百姓冷暖,是苏东坡廉政思想的基础。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这是王国维对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东坡的赞美。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然而,无论显赫时居庙堂之高,还是贬谪时处江湖之远,他都始终信奉“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从政理念,践行“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政承诺,保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精神高度,实现了“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毕生目标。

  向先贤学习,学什么?关键是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廉洁操守和知行合一,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