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广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走进浙江宁波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古韵悠悠山水间(遇见乡愁·古村落的记忆)

本报记者 孙 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13日   第 08 版)

  一人一鹅从龙宫村龙溪上的石板桥上走过。

  在“龙宫·二月二”民俗文化节活动中,舞龙队员高举着一条绚烂多彩的游龙,穿过潺潺的龙溪。

  在宁波市“天然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龙宫村村民在观看戏曲表演。

  龙宫村一角,石道窄巷仿佛诉说着沧桑变迁。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游客在龙溪一处岩石滩游玩。

  村民在石凳上挑拣“黄金芽”。龙宫村的“黄金芽”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口味独特。茶农陈桂军承包了近百亩的“黄金芽”茶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一片小小茶叶成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富产业”。

  村民忙着制作充满乡土气息的“龙宫十二碗”美食,包括红烧肉、烤土豆、光参馏汤、土鸡块、炒三鲜、肉豆笋干、青菜番薯面、咸菜笋、筒骨烤笋、烤菜年糕、毛芋烧豆腐、红豆壹菓圆等,为游客带来一场“村味盛宴”。

  村民在龙树下的龙溪边浣洗。

  俯瞰龙宫村。

  位于龙宫村西的石窦潭,潭水碧绿,深不见底,相传是蛟龙藏卧之地,龙宫古村也因此得名。龙宫村中有龙树、龙溪、龙桥、龙眼等众多与“龙”相关的景点。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浙东丘陵间群山环抱的一块盆地中,“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落。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道在层峦叠嶂中穿行,路旁袅袅的薄雾、滚滚的竹涛仿佛神秘的面纱,随着车子不断盘旋,这面纱也被缓缓揭开,晨光中,一片白墙黛瓦、溪流潺潺的村落映入眼帘——龙宫村到了。

  走进龙宫村,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写着“陈氏宗祠”的祠堂。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龙宫村居民大都姓陈,先祖于北宋宣和年间迁居于此,落籍生根、代代繁衍。龙宫村里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包括明清时期的陈氏宗祠、“三串堂”“五世同堂”四合院等。村中长满青苔的石道窄巷,仿佛一条条时光隧道,徜徉其间,那飞檐翘角的老宅、历经沧桑的古戏台、静谧的育英书院,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龙宫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龙宫村,看到最多的是“义”字。陈氏宗祠的照壁上,一个大大的“义”字庄重威严;祠堂里,“义门陈氏”的匾额流金四溢;翻开陈氏族谱,首页上也写着“忠义传家、源远流长”八个大字。

  龙宫村的老人在教育孩子时有句话:“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简单的话语,饱含着龙宫村人对“义”最朴素的理解。在龙宫村,家家户户悬挂“义灯”的习俗流传至今。早时路廊巷口有“义浆”,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而如今走在村中,若是口渴了,路边的主人家也会热情地邀你进屋喝杯茶。

  千百年来,古老的龙宫村恪守着忠义传家的义门文化,这一脉相承的“义”字传承至今。2021年,龙宫村乡贤陈能君发起成立了“宁海县善义公益服务中心”,在古村保护、助学扶幼、敬老爱老、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公益服务。在乡贤们共同努力下,村里建起了文化场所“善义堂”、重建了里山坑口石桥、修缮了大溪古道,还设立了“育英奖学金”。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服务行动,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提升,传统文化也被激活。

  “龙宫村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传承、保护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龙宫村乡贤陈东贤说。作为一名研究者,他花了3年时间遍走龙宫村的每个角落,悉心采编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文化遗产等资料,最终完成26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宫村的乡贤们,不仅关心着村庄的发展,更成为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这座沉睡多年的古村正焕发新的活力。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有一场盛大的“二月二”民俗节庆活动在龙宫村上演。游龙、点睛、剃发、看戏、享宴等诸多精彩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前来游览打卡。

  龙宫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建平说,“未来,龙宫村还将聚焦文化传承、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开发更多鲜活的文旅业态,让龙宫村成为更多游客的目的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尤才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