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动红色旅游出精品

吴若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8日   第 12 版)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承载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重要旅游形式,已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今年以来,红色旅游热度持续走高,接待规模和综合收入大幅增长,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著名红色旅游地热度不减,临沂、嘉兴、于都、新县等新兴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迅速,全国红色旅游格局正在从“高峰式”发展向更加均衡的“高原式”发展转变。

  红色旅游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是当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各地以品牌、质量、效益等为导向,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也关乎推动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深化和提升,还可有效促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带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要写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三处着力:

  注重精品项目打造,丰富市场供给。为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满足游客的多元出行需求,红色旅游的高品质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红色旅游既要“出新”也要出精品。总览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均聚焦在红色旅游业态的创新上,强调“精品”发展,包括展陈、线路、文艺作品和工程等方面。湖南韶山打造的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山东临沂策划的红色剧本杀《沂蒙星火 小调情长》、北京焦庄户村推出的红色乡村旅游产品等,这些项目将重心放在提升游客体验上,成为以精品带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各地结合自身的红色资源和地域特色,通过内容创新,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红色旅游供给体系日渐完善。

  注重深化融合发展,拓宽产业空间。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产业链条显著延展。目前,各地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行、文创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业态、新产品。贵州平塘依托“天眼工程”,创新打造了集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小镇“天文小镇”,成为新时代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和热门旅游目的地。山西武乡巧妙地将红色旅游与小米产业相融,帮助当地村民增收。江西兴国则深挖长征精神内涵,打造长征超级IP,推出红色教育主题动画片《长征先锋》,并围绕IP人物形象,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创品牌。这些“红色+”发展实践,有力证明了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注重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提升服务品质。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共识,在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下,红色旅游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些技术不仅助力完善红色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智慧景区,还实现了网上虚拟导览、智能讲解以及其他多元化的服务功能。湖南打造的红色文旅信息化平台“潇湘红”APP,收录了百余个红色事件、革命旧址、红色影像以及千余件红色图书、文章、手稿等珍贵资料,游客可随时随地了解红色历史。广东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则通过引入场景模拟、MR(混合现实)技术、3D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江西推出的“南昌红色文化旅游VR点网”项目更是别出心裁,布局了百余台VR自助体验终端。游客通过VR眼镜,就可沉浸式感受南昌的红色文化。这些举措不仅推动红色旅游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还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旅游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