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驻扎北极二十载——

在黄河站传递中国极地科考的声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8日   第 02 版)

  日前拍摄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东洛文冰川附近的山脉。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摄

  地处北纬79度的新奥勒松,是地球最北居住地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极地区在生态、气候、海洋等多个科研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曾经的煤矿小镇新奥勒松成为全球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基地。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已在新奥勒松建立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于2004年7月正式建站,即将迎来建站20周年。20年来,超过660名中国科研人员驻足于此,在多个专业领域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

  挪威测绘局高级工程师厄尔·沙利文·莱斯特认为,在新奥勒松这个北极国际科研社区,中国科考站是非常重要和特殊的组成部分。挪威极地研究中心特别顾问金·霍尔门教授仍清楚记得黄河站成立时的情景。“我依然记得当天我们与中国科学家展开讨论,那真是个非常棒的学术活动,我也是在那时与中国科学家结下了友谊。”他说。

  建站以来,黄河站不仅为中国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以及大气物理和化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的科学监测和研究提供大量支持,更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挪威极地研究所生态毒理学负责人盖尔·加布里埃尔森教授眼中,良好的治学态度、先进的实验设备、出色的科研效率和研究分析能力是中国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优势。

  在黄河站屋顶,中国同济大学科研人员布置的捕获空气中微塑料采样装置,在午夜的阳光下不知疲倦地工作。

  正在黄河站驻站的同济大学科研人员介绍,基于真诚和开放的合作态度,自2017年以来,中国科研团队受到挪威研究理事会及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资助,开展北极地区微塑料监测与评价方法学研究,并在2020年及2023年斯瓦尔巴群岛综合观测系统年度研究进展报告汇编中联合发表成果。

  “我们不能把自己锁在黄河站,我们想传递一种声音,中国科研人员是友好的,我们愿意与其他各国科研人员,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问题,应对全球挑战。”黄河站站长胡正毅说。

  为全球科学研究贡献力量的同时,中国黄河站和中国科研人员也向国际社会传递着真诚友好、包容开放的积极声音,表达致力于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的诚心、决心和信心。

  (据新华社挪威新奥勒松6月26日电  记者郭爽、李超、张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