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十四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举办——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侨力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6日   第 06 版)

  本报电  (贾平凡、刘紫卓、李欣格)近日,第十四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华商代表共计10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在开幕式上致辞。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陆瑶作为主持人,主持论坛各阶段的发言讨论。

  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董事长李闻海发表演讲,探究潮商长盛不衰的原因。他说,潮汕人既有如同江河奔流入海永不回头的开拓精神,又有心系家国、反哺故土的情怀。

  龙登高以“生生不息:陈嘉庚的企业家精神”为题发表演讲。他以陈嘉庚先生在创业创新、企业经营、侨社组织与救国活动中的生动案例,阐释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创新与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与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诚信与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学习与探索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陈嘉庚的企业家精神激励了许多海内外华商。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鸿阶表示,海外华商人数多、分布广、集中度高,融“植根性”“在地性”与“跨国性”于一体,拥有独特的优势,汇集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等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主任张一力围绕海外华人认同的代际差异比较展开报告。他表示,基于对温州籍欧洲侨团会员及其子女的问卷研究发现,相比于侨一代,新生代呈现出渐进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态势。新生代对中国的情感和归属意识主要受到海外居住年限、学历水平和是否加入海外侨团三项因素的影响。放宽签证要求、积极组织夏令营等文化交流活动,将增进新生代对祖籍国的认同感。

  汕头大学创业学院院长、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介绍,该校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目前正在开展抢救性口述历史研究工作,未来将聚焦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金融与经济发展、海外华商的商业模式与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

  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以浙江温州的实践经验为例,分享了有关加强为侨金融服务改革的研究思考。他从提升法律意识、完善侨汇核查、制定政策打破限制壁垒等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