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官任社区——

到了这里,就像是回了家(遇见中国·福建站)

本报记者 蒋升阳 王崟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0日   第 10 版)

  图①:官任社区国际学堂汉语课上师生合影。
  图②:官任社区阳台菜园外籍家庭认养种植活动。
  图③:官任社区中外居民一起包粽子。
  图④:官任社区国际学堂书画课。
  (本文照片均为祁斌摄)

  扫码观看视频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多,免签入境外国人数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工作学习。即日起,地方之窗版推出“遇见中国”系列报道,讲述外国人在中国各地的故事。

  ——编者  

  

  行走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官任社区,记者随手推门进入一家名为CBD的西餐厅。虽然不是饭点,里面却很热闹。

  临窗的一张方桌前,坐着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4位客人。一位穿蓝白色连衣裙的墨西哥妇人,正悠闲地享用着下午茶,对面是一位来自伊朗的上班族,一旁的年轻女士和小女孩,则分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伴随着店内舒缓的音乐,4人相谈甚欢。

  漫步官任社区,随处可见类似的场景。官任社区面积仅1.29平方公里,却聚集了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外籍人士,是厦门外籍人士聚居最为集中的社区。小小社区,是个浓缩版的“地球村”。

  近年来,为了更好服务外籍人士,官任社区开通“外籍热线”,开办国际学堂,落地外国人才服务站分站,设立国际调解站,举办中外文化交流等,为外籍人士提供便利化服务,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也参与到社区建设中,通过志愿服务发光发热。

  

  提供便捷服务——

  “这里有我想要的便利生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用快乐你会组什么句子?”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来自伊朗的瑞恩和不同肤色的外国人围坐,讨论着中文词语“快乐”的用法。

  这是官任社区开设的国际学堂。瑞恩每周到这里学习汉语,已经坚持了一年半。

  3年前,瑞恩第一次来到官任社区时,就是因为这里有浓厚的国际氛围。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西餐厅、咖啡馆和不同肤色的外国人。

  “就像去国外你总会找唐人街一样,官任社区就是这样的存在。”CBD西餐厅老板白志荣是个“外国通”,也是社区商圈协会的会长。“住在厦门的外籍人士,几乎都听说过我们这个‘洋社区’。”白志荣说。

  瑞恩到中国多年,此前从未系统学过汉语。在官任社区的一次活动中,他从国际志愿者口中了解到社区为外籍人士免费开设的汉语班。

  如何到市医院体验就诊,如何到八市海鲜市场买菜……瑞恩说,汉语课教给他们的都是最实用的内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掌握不同场景下的汉语用法,老师还常常带他们走出社区,实地教学。教室外,贴着一张国际学堂的课表。除了教汉语,国际学堂每周还开设中医、双语美食、中国书画等课程。

  “每个课程都是针对外籍人士需求制定的。”官任社区党委副书记黄种东介绍,自去年起,国际学堂已开办两期。

  学堂师资力量从哪来?“中医课程联系医院,美食课程找商家。”黄种东介绍,依托社区内的商家、医院等资源,社区通过支部共建的方式,丰富国际学堂课程内容,满足外籍人士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第一次走进官任社区时,瑞恩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志愿者亲切地询问他的需求,还为他准备了一份“初见大礼包”。“大礼包”内,一本《外籍人才来厦工作生活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外籍人士在厦门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400页、11个章节、中英文对照,瑞恩有问题就会翻一翻。

  “护照丢了怎么办、去哪儿看病、怎么租房、子女在哪儿就学,手册里都有。”瑞恩说,有不清楚的,官任社区双语志愿者随时提供服务,“这里有我想要的便利生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瑞恩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就这样在一次次解决日常需求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越拉越近。

  得益于国际学堂的汉语课,瑞恩的中文说得越来越溜。社区照片墙上的一张照片里,瑞恩身穿汉服,拿着中式折扇,笑容灿烂。指着照片,瑞恩用中文说:“这个就是我,旁边这些都是我的朋友。如果让我用‘快乐’造句,我要说‘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很快乐’。”

  建设共同家园——

  “享受服务的同时,我也想为社区出一份力”

  和瑞恩一样,菲律宾人米切尔也是官任社区的“常客”。

  他是厦门岷厦国际学校的一名科学与体育老师。为了让国际学校的外籍学生们更好融入当地,米切尔常常领着他们到官任社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官任社区,大家不分中外,都是一家人。”米切尔介绍,学生们很喜欢这里。每次社区活动,都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久而久之,米切尔也成了官任社区慈善教育志愿服务队一员。这支志愿队伍主导成员是外籍人士,服务对象是社区中外人员。

  工作之余,米切尔有空就往社区跑。他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事业,把科学和体育知识带给更多的孩子。讲授环保知识,介绍菲律宾美食,教孩子们体育课程……米切尔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明星老师”。米切尔还在官任社区的支持下,招募志愿者,他们共同把课程开到了官任社区外,开到了厦门之外的更多城市。

  在官任社区,像米切尔一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很多。“社区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服务,享受服务的同时,我也想为社区出一份力,帮助更多的人。”米切尔说。

  近年来,为更好发挥外籍人士参与社区共建的优势,官任社区设立境外人士之家,整合外籍人士力量,组建国际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41名外籍志愿者参与其中,占社区志愿者总数的近一半。

  如今,慈善教育志愿服务队还拓展出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困境儿童家庭传递温暖与爱心的洋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致力于提供优质英语交流平台的洋姐姐英语角志愿服务队;积极推动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参与近邻活动开展的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为中外家庭搭建交流平台的阳台菜园……目前,官任社区已有中外志愿服务队5支,2023年度志愿者服务时长达666.5小时。

  官任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中外志愿者们共同参加活动的照片,很多照片有史黛拉的身影。她来自亚美尼亚。除了是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史黛拉还有另一个身份,官任社区境外主任助理。

  国际学堂还有什么需要增加的课程?慈善集市下一期什么主题?新搬来的外籍人士有哪些新诉求?作为社区骨干圆桌会议的发起人,这些议题中,不少都是史黛拉发起并主持的。

  骨干圆桌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平日里,史黛拉需要与外籍人士充分交流,做好服务,并收集他们最近阶段的集中诉求,在骨干圆桌会议上提出。“官任社区的温暖氛围感染了我,我也想尽自己所能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史黛拉说。

  官任社区居委会屋顶,有一片阳台菜园。20多个方形小菜圃依次标号、排列整齐,对应20多个中外家庭。豆角、黄瓜、空心菜……除了供自家食用,逢年过节,这些菜还被端上社区中外美食交流活动的餐桌。

  中外美食交流节上,来自各国的外籍人士带上自己家乡的美食彼此分享。在这里,大家都是朋友。小小屋顶,化为欢乐的海洋。米切尔很喜欢这样的时刻:“在中外家庭的共同照料下,菜园枝繁叶茂。正如我们的友谊一般,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实现自我价值——

  “我在这里有奋斗的事业,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

  暖橙色的灯光,五彩斑斓的餐盘,空间里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伴随着热情洋溢的音乐,浓郁的欧式风情扑面而来。

  这是厦门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西班牙餐厅,就位于官任社区的酒吧一条街。西班牙海鲜饭、西班牙火腿、土豆饼等地道的西班牙风味菜肴几乎桌桌必点。

  老板马努是西班牙人,店内的每个细节都是马努自己设计的。下午5点半,马努为每桌点上蜡烛,仔细调整座椅位置。每当有人走进店里,他便面带微笑地捧上菜单,热情地向客人介绍菜品。

  布置自己的店铺,做好吃的菜肴,用心招待每一位客人,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如今,这一理想在厦门成为现实。

  15年前,马努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并未想过会在中国待这么多年。

  在厦门,按部就班工作几年后,马努开餐馆的愿望越发强烈。此后,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地址。

  8年前,第一次来到官任社区的马努,一下子就被这里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国际氛围所吸引。在位于湖滨的西堤别墅,马努的西班牙餐厅开业了。

  创业并不容易。要装修、招揽生意、招聘员工,人生地不熟的马努,常常向社区寻求帮助。在一次次互动中,他与社区建立了越来越深的联系。

  开业一年多,一场台风让餐厅遭受破坏,不得不休业调整。还要不要继续开下去?令马努感动的是,停店的几个月里,走在街上,他总能听到熟悉的朋友热情地问他:“马努,什么时候再开新的餐厅?”“我们一家都很喜欢你的菜。”

  重振旗鼓后,马努来到咖啡一条街,盘下一间新的店铺。新店铺比原先更大,租金也更贵,马努的资金有些不够。在官任社区的支持下,依托社区商圈协会,马努与协会成员合作,完成了前期投入。白志荣也成了西班牙餐厅的股东之一。

  一个夏日的夜晚,小雨淅淅沥沥。晚上8点,餐厅内座无虚席。有想尝试地道西班牙风味的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还有经常到这里用餐的外国人。昏黄的灯光下,小店透着温馨。

  在厦门,马努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切磋厨艺,聊最近的新闻,分享自己的生活。

  “这里让我找到了自己。”采访中,马努说着说着就蹦出几句中文,“在官任,我觉得自己不是陌生人,而是厦门的一分子。我在这里有奋斗的事业,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这里就是我的家。”

  

  链接▶▶▶

  福建服务外籍人士的举措

  语言是外籍人士在华生活的基础诉求。为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助力提升外籍人士在闽工作生活便利,福建积极推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南平、平潭等地市开展公共场所外语标牌标识规范化建设,对全省重要涉外参观点英文讲解词进行审校与指导,对参观点英语讲解员进行培训。

  为提升外籍人士在福建支付便捷,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先行先试,依托中国银联旅行通卡平台,创新推出“福旅通”卡移动支付服务,方便境内小额、高频消费场景扫码支付。为方便境外来闽人员外币兑换,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在充分调研和摸排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境外人员集中的国际机场、港口等口岸地区、重点文旅场所外币兑换服务的有效覆盖。同时,督促银行和外币兑换机构在醒目位置设置统一兑换标识,帮助境外人员快捷清晰获取外币兑换服务信息,并加强对网点和外币兑换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健全完善现钞兑换预约服务机制,推动特许机构新增有兑换需求的外币币种。

  福建还加强外事、公安、司法等涉外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形成服务和管理合力。省外办办好英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多样化资讯,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情况时,及时发布提醒和注意事项,让外籍人士便捷掌握信息。针对外籍人士集中的高校和企业,各部门加强诉求对接,通过不定期了解外籍人士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主动为他们答疑解难。

  针对外籍人士签证、就医、就学等常见诉求,福建科技部门先后在外籍人才比较集中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设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件事”联办窗口,为符合申请条件的外国人同时受理、并联审批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福州编制《外国人在榕生活指南》(中英文版),方便在榕外籍人士查询常用信息;厦门市在外籍人士集聚的地方设立“厦门市外国人才服务站”和“移民事务服务站”,为境外人才在厦居留和工作提供便利。在外籍人士聚集的“最后一公里”,福建多地落地外国人才服务站分站,加强国际社区建设,引入国际双语社工,设立国际调解站。

  (本报记者  王崟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