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跨界融合有新意 活态传承有妙招

非遗扮靓美好生活(新国潮)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7 版)

  北京市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的非遗集市。
  主办方供图

  浙江东阳以共富工坊建设为契机,开展非遗实践课,吸引广大青少年打卡体验。
  王鹏翔摄

  演员在北京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表演京剧。
  主办方供图

  小朋友在湖北宜昌夷陵区非遗展上观赏版画文创。
  张国荣摄(新华社发)

  苏州留园里,苏州评弹表演引来游客驻足观赏。
  冷 文摄(人民图片)

  2024年是中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6月8日,中国迎来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前后,各地举办了1.2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非遗特色活动。非遗与科技、文创、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让人目不暇接。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助力非遗扮靓美好生活。

  借助新技术传播普及

  站在一台VR装置前,传播了800多年的卢沟桥传说,从民间口传心授的形式转化为虚拟现实画面徐徐展开……这是北京市民在最新揭幕的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感受“非遗+科技”带来的新体验。

  北京丰台非遗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从古老的京剧脸谱到北京剪纸,从技艺高超的飞叉、中幡到喜庆热闹的太平鼓和小车会,每一项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前,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揭幕,作为集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研学交流、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中心巧妙运用“实景+科技”的形式,展现丰台的历史人文底蕴。

  一进入展厅,15米长的“数字长卷”格外吸睛,长卷描绘了自古至今丰台民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被工作人员称作是丰台非遗的“清明上河图”。展厅内,运用AI大模型技术打造的交互式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投入使用,观众扫码即可进入交互界面,了解更多非遗知识和故事。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丰台区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天津市西青非遗展示空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综合性体验展示馆、青海西宁非遗馆等相继开馆,在这些新揭幕的非遗场馆中,古老非遗充分借助新技术的力量,通过沉浸式、主题化、互动化、特色化的非遗产品和场景化开发,实现供需两旺和可持续化发展。

  除了线下,线上的非遗传播普及结合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听形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河南郑州,河南博物院洞箫演奏员穆文俊白天在博物馆用现代复制的出土乐器,为参观者演奏音乐;下班回家则化身网络主播,在直播间以洞箫会知音,每场能吸引1万余人次观看。“不管是在博物馆里演奏,还是在线上普及相关知识,目的都是吸引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文物和古乐器。如今‘粉丝’越来越多,我也很开心洞箫这类小众的古乐器,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穆文俊说。

  据了解,从6月7日起至6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带领用户“云观”非遗。活动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微博、酷狗音乐、QQ音乐、小红书等共同承办。

  今年是“云游非遗·影像展”连续举办的第5年。除了往年联合各网络平台精选非遗影像片单、限时免费开放以及创建互动话题外,今年的影像展致力于借助新技术带来新体验。酷狗上线了“听见非遗,听见音乐的力量”主题活动,邀请音乐人作为家乡非遗推广者,网友可一键生成家乡非遗海报并分享。QQ音乐通过用户录制声音,结合算法制作指定非遗音乐,让每个人都成为非遗“传唱人”。

  “我们想通过5年来积累的非遗影像内容和不断融合、提升的互动方式和新技术,更好实现云端遍赏精彩非遗的初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过去4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精选影像播放量累计已超7.2亿次。

  融合多种业态活态传承

  6月8日,在四川成都文殊坊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上,快闪专柜前人潮如织。专柜里,道明竹编、怀远藤编、枇杷茶、汤麻饼等多项非遗集体亮相,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游客Aziza指着衣服上的竹编芙蓉花胸针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非遗技艺,而这件道明竹编工艺品是我最喜欢的。”

  来自崇州的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崇州坚持“活态传承、品质提升”理念,引入中央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竹产业研究院等院所,建成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中英创意设计实验室等平台,与40家文创设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历史悠久的竹编文化更加富有创意、美学质感与艺术表现力,吸引了不少海外订单。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崇州市包括道明竹编在内的多项非遗活化利用成果喜人,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传承人加入,非遗文创产品出口量也稳步上升,进入美国、欧洲、中东、日本、韩国等市场,目前订单已有3000万元左右。更多人喜欢上中国非遗,享受中国文化、中国技艺带来的美好生活。”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会长白静波说。

  据了解,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旅部广泛发动各地举办“非遗购物节”,结合本地区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活动,聚焦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消费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集市是当前文旅行业兴起的一种新业态、新场景。许多地方将“非遗购物节”与集市相结合,拓展市民和游客的购物体验。2024年安徽“非遗购物节”汇集近3000件非遗文创产品,以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为重点,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商圈等空间,开展主题集市、夜市等活动。同时招募品牌共创合伙人,携手古井贡酒、宣纸宣笔、合肥庐州窑、阜阳界首彩陶、徽州雕刻、芜湖铁画等201个非遗企业(传承人),推出231个促销计划,让老手艺、新时尚更好地走进民众生活。

  近年来,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数量巨大的非遗文化资源,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以非遗体验、古城古镇打卡、博物馆展览和传统服饰打卡等新型文旅体验为特征的“新中式”旅游迎来消费热潮。

  6月7日,北京市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启动。今年4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揭牌,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此次遗产日期间,北京市发布了多条非遗旅游路线,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西城区的“河之端”大运河主题非遗特色游、海淀区的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传说)—曹氏风筝工艺坊—稻香湖非遗科学城、顺义区的北京葫芦艺术庄园火绘葫芦体验—牛栏山二锅头文化苑、平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金海湖—丫髻山等旅游路线各具特色。通州区推出的非遗旅游路线以运河非遗传承项目为核心,邀请南来北往的游人感受运河烟火。

  6月10日,福建福州市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三坊七巷南后街成了非遗展演的大舞台。贯穿街区的实景快闪,以及闽剧、舞狮、舞龙、十二婆姐送平安等表演串连起游览动线,吸引市民游客竞相拍照。江西游客郑女士赞叹:“福州的坊巷游太值得推荐了,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活力。”

  在江苏苏州拙政园、扬州何园等当地热门景区,延续多年的“夜游”项目已成为知名文旅品牌。无论是昆曲、评弹,还是扬剧、木偶戏,都已融入雅致的园林夜游,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外游客的喜爱。

  “非遗和旅游结合,诞生了更多时尚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通过发展旅游,更多拥有非遗技艺的人群提高了收入,从而实现更好保护;旅游也让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从而提高了非遗保护的参与度;旅游还推动了非遗项目创新,通过市场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让非遗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