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被誉为“世界制琴之都”,在这座历史小城,提琴文化显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小提琴博物馆吸引着各国游客前来参观,成立于1938年的克雷莫纳国际制琴学校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制琴工艺,各类提琴工作室散布在城市各处……
对于来自中国的青年制琴师刘朝阳、郭金妍、秦魁文来说,这里是他们学习提琴制作技艺的地方,也是他们开始提琴制作创业的地方。作为旅居克雷莫纳多年的音乐学子和创业者,他们正在克雷莫纳书写自己的提琴故事。
做沉住气、坚持制作的制琴师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制琴师是个“小众”职业。但在克雷莫纳,制琴这项工艺可谓广为人知。自16世纪起,克雷莫纳诞生了数名小提琴制作大师。2012年克雷莫纳小提琴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琴的第一步是选料,在备料后需要分别对面板和背板弧度、琴箱内部结构、琴头、琴颈等进行加工,最后还要进行油漆装配。”说起提琴的制作工艺,刘朝阳如数家珍。
如今,刘朝阳、郭金妍、秦魁文等人合作创办的提琴工作室有150平方米的规模,包括专门的油漆工作室、制琴工作室、办公室和接待室等。“每年我们工作室大概产出4到5支中、小提琴,平时,我们还会承接一些提琴维修和保养的工作。”秦魁文介绍。
为什么一把提琴需要这么长的制作时间?据介绍,手工打造一把提琴大致要经历选材、初加工、精打磨、油漆、装配等工序,每道工序中又包含数十道细节处理工作。“手工制作提琴工艺复杂、耗时长,对制琴师的实践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制琴得耐得住寂寞,在这个行业只有沉住气、坚持制作的制琴师,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秦魁文说。
“想做出世界顶尖的作品”
说起创业经历,刘朝阳、郭金妍、秦魁文不约而同地讲起各自与提琴“相遇”的故事——
秦魁文和郭金妍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本科时,就开始学习提琴制作。毕业后,出于对意大利提琴文化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克雷莫纳进修。而刘朝阳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的是声乐专业,毕业后到意大利准备继续进修声乐。在克雷莫纳国际制琴学校观看了制琴师的工作过程后,他对制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最终考取该校的提琴制作专业,毕业后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
尽管3人与克雷莫纳结缘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对于高标准制琴艺术的追求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在当地学习制琴的过程中,我发现,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我们3个都抱有相同的理想——希望做出一些世界顶尖的提琴作品。”秦魁文说起他们成立工作室的初心。
“在看似繁琐和高重复性的步骤中,制琴师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和制琴理念。在制琴时,我会进入一种高度集中、全情投入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非常享受。”郭金妍说。
感受中意音乐文化“共振”
“克雷莫纳提琴博物馆里有一个小型的音乐厅,每周都会举办小型音乐会,一些古董级的老琴也会被拿出来演奏,现场经常座无虚席。”郭金妍介绍,克雷莫纳独有的提琴文化深深熏染了这里的制琴师。作为旅居在此的年轻一代华侨,他们更能感受到中意提琴文化交流带来的“共振”之美。
“近年来,提琴文化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中意两国乐团频繁互访演出,给普通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音乐文化的窗户,也潜移默化地扩大了提琴相关市场。作为华侨制琴师,我们正在通过提琴作品,把意大利优秀的提琴文化传到中国。”刘朝阳说。
“在意大利进行制琴创业的这几年,我们看到,不断有像我们一样的中国学生愿意来意大利学习先进的提琴知识,同时也有意愿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中国。”秦魁文说,“去年,我们回国在上海参加了提琴展览,希望以后参与类似交流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郭金妍看来,运用网络社交平台提升中意民众对提琴文化的认识,扩大制琴行业的知名度,也是工作室努力的方向之一:“我们在中国和海外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制琴相关的图文及视频作品,吸引了许多对提琴文化感兴趣的网友。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中国同胞了解意大利浓郁的提琴文化,也让更多意大利朋友了解我们工作室精益求精的制作水准,让网络平台成为我们和欧洲其他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制琴师相互学习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