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4“驻华使节贵州行”活动举办——

在贵州许下合作共赢的美好约定(环球热点)

本报记者 严 瑜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图为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在平塘县天空之桥服务区合影。

  图为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参观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

  扫码观看短视频

  6月2日至7日,外交部主办2024“驻华使节贵州行”活动。来自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澳大利亚、刚果(金)、几内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马里、智利、新加坡、日本等国的20余名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走进多彩贵州,考察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感受贵州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寻找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

  

  乘“数”而上,为千行百业赋能

  900余亩土地,200多座蔬菜温室大棚,仅需9名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在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清镇园区骆家桥基地,这串数字让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领略到大数据“牵手”传统农业所产生的“魔力”。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棚,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揭开了“魔力”背后的奥秘——只要点开该公司研发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手机端应用,便能实时对农田设施和作物实施远程监管。例如,太阳能电动卷膜器能自动远程卷起温室薄膜,为农作物降温通风。而这“一键管理”的背后是基于强大的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硬支撑”。

  “农业生产往往费时费力。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另一幅景象,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统农业,让蔬菜种植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控,不仅提高了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日本长野县产业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神林哲也说。

  马里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马利克·迪亚拉被温室大棚外的一辆智慧农业全自主喷雾车吸引。在尝试操作这辆“科技范”十足的喷雾车后,马利克·迪亚拉感叹道:“它既可以在手动遥控模式下,精确地进行喷洒作业,又可以在智能模式下,进行路线规划,自主执行农药喷洒任务,实现无人值守作业。太酷了!”

  一部手机“化身”掌上“新农具”、一辆智能喷雾车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一个智慧平台成为远程管理万亩田地的“指挥室”……这些智慧农业新场景是贵州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并为千行百业赋能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紧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持续发挥海量数据资源、多元应用场景、良好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如今,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紧密融合的众多鲜活案例,引发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的热烈讨论。

  “贵州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能源优势,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并将大数据融入农业、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中,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实践。”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馆公使尼亚古斯说。在贵州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尼亚古斯还体验了线上问诊、健康检测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医疗的便捷、高效令他赞不绝口。

  “过去,我对贵州的印象停留于这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没想到,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如此迅速。”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吴诗琦说,她对中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尤其充满兴趣,“相信未来中国与新加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万桥飞架,展现基建“硬核”实力

  贵州多山水。要感知贵州的发展脉搏,到贵州的青山绿水间走一趟,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贵州行期间,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走进群山深处,一睹大国重器“中国天眼”的科技魅力;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欣赏万桥飞架、桥网通达的宏阔景象。

  “无法想象如何在300多米的高空架设这些钢索。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大桥!”走在坝陵河大桥观光通道上,耳边是桥面上传来的轰隆车声,向下望,湍急的河水在坝陵河峡谷间奔流,眼前的一切让尼日利亚驻上海总领馆商务专员穆哈穆德·哈桑兴奋不已。

  这座位于安顺市境内的坝陵河大桥主跨跨径1088米,桥梁全长2237米,桥面距水面370米,是世界首座山区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也是目前贵州省唯一一座可以进入内部观光旅游的大桥。

  在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内,曾经参与坝陵河大桥建设的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盛向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详细讲解了大桥的建设过程。“这座‘贵州造’的坝陵河大桥,获得‘5项国际首次、11项国内首次’的技术突破。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岸通行车程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5分钟。”黄盛说。

  听完介绍,穆哈穆德·哈桑迫不及待地从手机中翻出尼日利亚山区的照片,向黄盛展示道:“尼日利亚也有很多高山,但是缺少这样横跨大山之间的桥梁,我们通常只能走盘山公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到尼日利亚,帮我们也建一座宏伟的大桥。”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天空之桥服务区,另一座耸立在青山之间、碧水之上的大桥——平塘大桥同样让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直呼惊艳。

  这座建成于2019年的平塘大桥,最高桥塔达332米,相当于11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混凝土桥塔,被称为“天空之桥”。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依托平塘大桥,贵州建起了天空之桥服务区,除了传统服务区所具备的加油、停车、休息功能外,还设有观景台、酒店、观星台、桥梁科普馆等,是贵州省首个获得3A景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交通运输部批复的交旅融合服务区示范项目。

  “无论是平塘大桥的建造技术还是天空之桥服务区的建设理念,都令人钦佩。这一切为当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让老百姓真正从中受益。”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迪欧登在天空之桥服务区观景台上留影后说,他要将照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也要把平塘大桥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多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不断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跨越。此次,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还走访贵州省建设投资集团、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全方位了解贵州在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硬核”实力。

  “中国的工程师们向我们展示了处理各种复杂地形的能力。无论道路、桥梁还是隧道,他们都能采用最有效且可持续的建造方式,同时不破坏周边环境和当地文化。期待中国继续同各国交流分享这些先进技术,造福更多人。”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说。

  双向奔赴,挖掘更多合作潜能

  “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拥有如此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欢迎你们到非洲国家去投资建厂。”在安顺市,纳米比亚驻华大使凯亚莫参观完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刚刚建成投产的二期新能源线缆车间,向公司负责人发出了邀请。

  赞比亚驻华大使齐乌卢也表现出浓厚的合作兴趣。“铜是电线电缆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赞比亚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我们可以在原材料方面建立合作。”

  “我们前几个月已经派出一名工作人员赴非洲考察,期待在非洲找到更多合作伙伴。”面对两位大使的合作意向,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总裁李浩杰热情回应,并与他们交换名片。

  在此次贵州行中,这样“双向奔赴”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在感受贵州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找寻各类合作机会。

  “刚果(金)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广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我们希望中国的农业科技企业到刚果(金),帮助我们国家的农民改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同时探索发展适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这将对我们国家推动减贫起到重要作用。”刚果(金)驻华大使馆参赞吕克奇向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新农人”们发出邀请函,希望他们为刚果(金)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近松茂弘认为,平塘县依托平塘大桥推进桥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平塘大桥不仅有助于改善交通、发展经济,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空之桥服务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助力周边居民增收。这种融合发展的理念非常新颖,值得日本及其他国家学习。”

  此次贵州行的最后一天,驻华使节、外交官及外国驻华机构代表还与贵州相关部门及多家企业负责人共同参加大数据及基础设施产业对接会,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彼此需求,挖掘合作潜力。

  “中国有很多故事值得世界聆听,也有很多发展经验值得各国学习。此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贵州,也获得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更多视角。这些真诚而深入的交流将让我们进一步跨越文化隔阂,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机会。这是一趟美好的旅程。”凯亚莫大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