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思考再多一点 付出再多一点(平行病历)

葛 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7日   第 09 版)

  自2019年初,商玉兰(化名)开始出现易疲劳、腹痛、肢体酸痛、贫血等诸多不适并逐渐加重,因不适难忍先后多次急诊就医,均未获确诊。2019年7月29日患者以“腹痛待查”收治我院,完善诸多检查后未获明确诊疗线索。其主管医生致电门诊化验室:希望观察该患者外周血有无破碎红细胞,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血管内溶血。

  我在仔细阅片后评估:患者外周血中仅偶见破碎红细胞,似不足以构成其中度贫血病因。但意料之外的是,其外周血片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占比约15‰。我立即查阅其病历资料,见如下描述:“其腹痛伴有恶心、呕吐,伴周身乏力不适,伴腰、背、臀部麻木刺痛感。”

  根据上述症状特点,结合“点彩红细胞”线索,我考虑到“铅中毒”的可能性,在与主管医生沟通之后共同来到病房。初见商玉兰,她面色暗沉、唇纹较深、神情憔悴、情绪焦躁。

  当了解到商玉兰在出版社工作,有机会接触印刷品时,我建议她进一步排查血铅浓度。没想到的是,商玉兰一口回绝。她认为自己从事管理工作、与刊物直接接触较少;平时又不化妆,“铅中毒”的排查方向听上去就很扯。而且,在经历了漫长的病痛折磨、连日抽血并接受各种检查却查而无果、工作生活上又耽误了诸多事情后,商玉兰已不愿再配合在她看来是无稽之谈的血铅检查。

  虽然碰了壁,但我还是能够体谅她的处境和心情:作为一名干练的职场女性,商玉兰遇事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特别是在久经病痛折磨却未获得预期诊疗进展的状况下,无助、烦躁、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

  “虽然我并不能确定是铅中毒,但是您的贫血、腹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躯干肢体麻木刺痛等莫名其妙的症状,却都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同时,外周血中存在点彩红细胞,也是铅中毒相对特异性的实验室表现。”我尝试与她沟通,“您在工作中也确实不能完全排除铅的接触史。既然已经饱受病痛折磨,不妨抓住这条线索,再多抽一管血试试。万一真的是,咱们也就能够对症下药了。”

  商玉兰勉强采纳了建议,于次日抽血外送,3天后她接到外院电话回报:血铅达到1214(正常范围是400以下),尿铅达到14(正常范围在0.07以下),铅中毒得以确诊。

  对此,商玉兰如释重负。在转去专科医院治疗前,她向我表达了谢意并互加了微信。之后了解到,商玉兰在接受驱铅治疗后,立竿见影、疗效显著。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商玉兰联想到了病弱的老父亲。一年多来,父亲因为乏力、不思饮食、体重锐减、身形暴瘦,于各大医院辗转求医,却一无所获,甚至一度被怀疑为精神疾病、抑郁症。

  意识到老父亲的情况和自己有所类似,商玉兰立即安排父母接受血铅检查:二老均确诊为铅中毒。特别是重症的父亲,首次输液治疗后即胃口大开,为期7天的第一疗程,体重从入院时98斤增长到出院时120斤。

  作为检验医师,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终日与冰冷的仪器相伴,仿佛与临床诊疗渐行渐远;我们的专业价值也仿佛被定义和局限在一张张的化验单中。偌大的医疗体系中,很多时候似乎看不到我们的身影、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但商玉兰的案例,无比坚定了我的职业信念:即便身在大后方,凭借一台显微镜,我们也可以练就“鹰的眼睛”;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也一样可以成长为排查疑难杂症的排头兵。在这里,我们每个人的岗位都很平凡,平凡得就像一个个螺丝钉;每一天的工作都很繁琐,繁琐得令人倦怠。但如果思考再多一点、付出再多一点,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