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静中有真味

——读杨鸥散文集《向往远方》

叶 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6日   第 07 版)

  从烟波浩渺的江南到首都北京,从未名湖畔的北大才女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高级编辑,杨鸥伏案于桌前,行走于山河之间,多年来辛勤工作,以一双慧眼观察生活、记录人生、剖析文章,写下一篇篇散文,而今汇集成《向往远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书名正表明了她的心迹。我与杨鸥多次同行,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同到贵州铜仁一个偏远山区,乌江峡谷里多日未雨,闷热难当,同行者一个个大汗淋漓,连声叫热,唯独杨鸥风平浪静,泰然自若。大家也都未曾留意,但敏锐的作家蒋子龙却在人们七嘴八舌之时,突然将目光转向不远不近坐在一旁的杨鸥,说了句:“杨鸥有一股静气。”

  我听来心里一震,日后不觉时常想起这句话,思忖杨鸥这人,也思忖她身上这股子静气。

  静气是一种难得的气质和修养,《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清代翁同龢也曾作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静气暗含定力和自信,是具有底气的沉着,了然于胸的淡定,也有包容豁达的气度。在《向往远方》这本散文集里,你会发现,作者虽有一身静气,内心却是灵动和天真的,从儿时到如今都一直对世界怀着热忱的向往。如杨鸥所言,“世界好像一本刚打开第一页的书,等着我去翻阅下文。”在她眼中,生活之树常青,世界常新,面对这一本无边的新书,她一页页地翻阅过来,总是不断有新的发现。

  她会发现红墙碧瓦的建筑内,隐藏的历史和秘密,会发现祈福是北海公园的主题,白塔敦厚的塔身就有福相,“每次去北海公园,总会有新的发现,北海公园是个常去常新的地方”。她发现家乡浙江温州,有许许多多充满奇思妙想的人,“温州人就像石缝里长出的植物,只要有一点点养分,就能落地生根,就能蓬勃生长。有的甚至能长成一棵树,长成一片树林。”杨鸥用文字真诚地叙述着她所看到的、发现的点点滴滴,她的发现又是顺着她的人生轨迹,一步步走来的,就像在对知心朋友聊天似的。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目光所牵引,也会同时发现就在那些看似琐碎的、跳跃的人生片段里,秋去冬来的一瞥而过的景物里,流动着温情和哲思。

  她有所思才有所记录,她的写作不刻意雕琢,更不为功利所趋,而是发自内心本真。“在北大,感觉自己就像一株自由生长的植物,随着自己的本性生长。北大好像我的另一个故乡,面对它有无尽的感慨。”她在无数次向往雪山、大海的感怀中流露心迹,沉静、安详、辽阔,平平展展地延伸开去,“一直到天的尽头,一直到混沌初开,大约就是那般空旷的模样,滤去了尘世间的喧嚣和炫目的色彩,风平浪静,洗尽铅华。”这正是杨鸥崇尚的美的意境,是对大自然的描摹,也是自我的畅想。

  这部散文集里有她感受、体悟到的多种“人生况味”,也有行走大地、细心观察到的“江山多娇”,有对民族节庆的一些随感,还有随缘而目睹的“名家风采”,内容丰富且并不杂沓,是因为有一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其中,这或许正是她散文的灵魂。散文和诗歌一样,是中国文学里历史悠久的文体,随着时代演进,散文的写法也千姿百态,但最要紧的仍然是少不了真情实感。否则,再炫目的文字也是空泛无力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杨鸥对文字的把控准确严谨,而转向自己写作时,又兼容了更多的才华,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飞翔,像轻灵的画笔在海平面上作画。太阳光照在海面上,每一滴水仿佛都在向着阳光微笑。”杨鸥以她优美的想象,透显出她驾驭心灵和文字的趋向是清洁宁静的,也是空灵自由的,更是富于思想的。这部散文集的最后一篇是她对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的采访,文中可见杨鸥对这位会通古今中西而又淡泊名利的老教授的深深崇敬,并提到何先生在他的随笔集《苇草集》的扉页上所引用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是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也正是杨鸥的文中之意。

  静中有真味。捧读杨鸥的散文,通达她宁静致远、向往真诚的心境,得一种修养,可谓神气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