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

再现丝绸之路“青海道”景象

本报记者 王 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04日   第 07 版)

  唐吐蕃时期骑射形金饰片。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供图

  唐吐蕃时期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供图

  “青海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唐代诗人李贺的《塞下曲》中就有“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的句子。“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在吐谷浑政权统治期间格外繁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位于“青海道”腹地,曾是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枢纽,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存。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参与了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和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发掘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入选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博物馆设有唐吐蕃金银器、古丝绸、棺板画、古干尸及古墓葬等5个展厅,收藏一级文物25件(套),部分文物的工艺、装饰图案带有西亚萨珊波斯和中亚粟特风格。这些珍贵文物为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有力证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

  一级文物团窠纹贴金盘口锡瓶古朴大气,年代约为7世纪—9世纪,属于粟特系统的金银器。细观该文物,侈口,细颈,圆鼓腹,平底。腹部为4个以植物花纹(蔓草纹)做成的团窠,象征4个神兽,有含绶鸟、狮子等。含绶鸟形象是典型的中亚文化符号,都兰出土的大量纺织品中多次出现该形象。这些文物的发现,印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物资和文化交流的深入。

  乌兰县泉沟壁画墓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工艺精湛,极具观赏价值。杯口为四等分的花瓣形,敞口,方唇,口沿外缘自上而下依次装饰一圈金珠、錾刻绳索纹和镶嵌绿松石绳索纹。器壁沿水平方向等分为4个弧面,相邻的两个弧面之间以錾刻的双道绳索纹为界,各弧面上装饰图案相同,皆镶嵌大量绿松石饰,雕刻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叶脉花瓣。器口一侧带鋬指,上部为半月形垫指板,板面上镶嵌绿松石为花叶,外缘焊金珠;下部为垂直的圆环,圆环外侧打制出浅浮雕翘尾鱼。杯底为方形圈足,边缘和棱角焊金珠,外侧四面各以绿松石镶嵌出展翅小鸟,中心底面以绿松石镶嵌出4朵花。

  在馆藏金银器文物中,金饰片占有较大比重,有人物形、象形、花草纹、奔鹿纹等。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骑射形金饰片极为精美。此饰片整体轻薄,周缘有孔钉,展现了一名威武的男子形象:策马飞奔,满弓拉弦,头戴山形冠饰,两根辫子垂于脑后,八字须,大耳坠,身着窄袖对襟翻领联珠纹图案服饰,革带上佩箭箙、佩剑,脚着皮靴。专家指出,这件金饰片上的人物造型、服饰较为独特,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除了金银器,都兰县还出土了种类丰富、图案多彩的丝织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设有都兰出土丝织品专题展,展品共47件(套)。热水墓群出土的红地中窠对马纹锦是展览中的精品,图案为两个完整的联珠纹椭圆形团窠,团窠内为对马图案。马站立于莲瓣状花台之上,两两相对。马鬃与翼翅呈条带状,颈后有两条结状飘带,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弯曲。团窠之间以八瓣小团花为中心,形成四方连续的团窠图案,团窠外布置对称的十字花,四向伸出花蕾。这件织锦上的团窠、对马、联珠纹等,带有浓郁的中亚风格。

  热水墓群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堪称“镇馆之宝”。此尊短颈直口,外沿饰一对桥形耳,流肩,颈、肩部有6个双系环耳,贴塑六团花、六兽面纹,器身堆雕多层仰、俯莲瓣,釉色莹润,器盖雕饰莲瓣纹。这件瓷器是中国北方早期青瓷的代表作,受佛教文化影响,青瓷上盛行莲花纹装饰。此器造型高大庄重,装饰华丽繁缛,工艺精巧细致,存世稀少,非常珍贵。

  海西州格尔木市出土的元代“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省”纸币也是一级文物。1955年,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农场发现用毛毡包裹的元代纸币一包,共计400余张,面值有“五佰文”“壹贯”“贰贯”3种,包含了中统、至元、至正等时期印行的纸币。这件中统元宝交钞用桑皮纸印制,盖有中书省、尚书省的朱红印鉴。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石晶说,元代全面推行纸币制度,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海西发现的元代纸币,正是这一货币制度推行到偏远地区的直接物证,反映了当时海西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纸币作为便捷化的交易媒介,促进了海西与中原地区乃至域外的贸易往来,印证了元代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商贸繁荣。